唐宋八大家才华横溢,但是为何个个都是考试困难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7浏览:60分类:历史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文坛上的“八大金刚”,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偌大的名声,文章的精妙自不待说,但是能写好文章,并不等于能在科举考试中所向披靡。唐宋八大家也不都是学霸,考场失意的大有人在。
八个人中,一次考试就脱颖而出的有四个人,分别是柳宗元、苏轼、苏辙、王安石,其中,苏辙是最有学霸风范的,考中进士的时候年仅19岁。
另外四位,就比较惨了。
让我们来看看考场失意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排名第一,他的早年经历也可以说是八个人中最坎坷的。
韩愈三岁丧父,到了九岁的时候,抚养他的哥哥也死了,韩愈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十九岁那年,韩愈取得了乡贡资格,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年,全都名落孙山。
回老家蛰伏两年之后,韩愈卷土重来,终于考中进士,这一年,韩愈二十四岁。
但倒霉的考运并没有从此离开。
接下来的三年中,韩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统统折戟沉沙。
没有科举考试的敲门砖,韩愈的仕途只能从幕僚起步,一直到三十三岁的时候,韩愈才好不容易通过铨选,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职务,总算有了正式的公务员编制。
谁能想到,这个总是在红榜上找不到自己名字的落魄书生,将来会成为文坛巨擘。
屡败屡战,可怜又让人敬佩的韩大大。
欧阳修的经历和韩愈有些相似,同样是三岁丧父,欧阳修和寡母相依为命。好在母亲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即使条件再恶劣,也始终坚持对欧阳修的教育。
欧阳修十六岁那年,已经有了相当的底子,名气也不小,信心满满地开启自己的科举之路。
结果是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失败!
三年后,再度出击,又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失败!
眼看常规科举途径没把握,欧阳修另辟蹊径,参加皇家大学——国子监的考试,终于时来运转,在国子学广文馆试、国学解试、礼部省试中连获三次第一,弄出个非典型的“连中三元”,同样获得了殿试的资格。
在殿试中,欧阳修最终名列第十四名。
据欧阳修的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好吧,夺魁可以说慧眼识才,黜落可以说是历经磨练,怎么说都是道理。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大器晚成的一位。
苏洵“少时不好读”,主要是四处游历,据他自己说,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苏洵二十八岁时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上,二十九岁时,在人才推荐选拔中又被刷了下来。
从此,苏洵自己窝在四川的家里做学问,一直到四十七岁时,带着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两个儿子进京赶考。
结果,苏轼、苏辙双双高中,一个第二,一个第五。而苏洵根本没有参加考试,怎么好意思和儿子们一起考呢?
事实上,后来,宋仁宗听说了苏洵的名声,特意发了一张外卡,邀请苏洵参加舍人院考试,苏洵推托有病,根本没去。
这把年纪、这身才学已经不需要再在考试中证明什么了。
曾巩少年成名,交游广阔,文章拿得出手,议论时政也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碰上考试,曾巩就抓瞎了。
原因很简单,曾巩“偏科”严重,“擅策论,轻于应举时文”,作文写得好,前面的基础部分很弱,故“屡试不第”。
熬了十好几年,轮到曾巩的老师欧阳修当主考官,欧阳修出的考卷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这正好是曾巩的强项,太对胃口了。
总算考上了,从十八岁参加考试,一直到考中,曾巩已经三十九岁了。
有一个事实,唐宋八大家中,一个状元也没有。
苏轼考了第二名,是最接近状元的一位。据说,当年苏轼的文章其实很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弟子曾巩的手笔,为了避嫌,把这篇文章排到了第二。
冤死了。
从以前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没学问肯定不行,有学问也未必行。而考中的未必有出息,没考中的也不见得就没前途。
学问是自己的,能力也是自己的,和考试没啥关系。
猜你还喜欢
- 11-30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11-29 既然宋英宗十分仰慕苏轼,那么苏轼有得到过重用吗?
- 11-29 西湖和西施在历史上有关联吗?苏轼有什么写西施的名句?
- 11-28 韩琦两次拒绝英宗给苏轼升官,苏轼心中为何反而十分感激?
- 11-28 苏轼被宋仁宗当作宰相之才,韩琦为何建议不应立刻重用?
- 11-28 苏轼在其《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究竟有何赞誉?
- 11-28 《宝月帖》被苏轼书于治平二年,帖中的释文有何意思?
- 11-28 在宋朝众多的词人中,李清照与苏轼在生活中互相认识吗
- 11-27 苏轼在文学上成就极高,却为何在政治面前连连败下阵来?
- 11-27 苏轼交友非常广泛,他的朋友圈都有哪些文坛大家?
- 11-27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成就?苏轼的诗词作品又有哪些?
- 11-26 为何李白与杜甫却不是唐宋八大家?能否入围看的是散文水平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