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辛弃疾的这句预言真可谓准确万分 我们却漏了这一片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不管哪个国家的历史,细节都是很残酷的,课本中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其过程却是惊心动魄,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之时,是不宜细读历史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学阶段不开设历史课程的原因,不过虽然未接受正规的历史课本,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诗词,其实对历史也有所涉猎。因为古代文人的作品都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这些肯定没法理解诗词的意境的,在这一点上,让小编认识最深刻的便是南宋文豪辛弃疾

  关于辛弃疾,大伙都不陌生,我们在中学阶段没少学他的作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意境常常让现在的我如痴如醉,但在当时辛弃疾的词却让身为学生的我大为头疼,本来词意就难懂,还得全文背诵,不知道废了小编多少脑细胞。然而当小编对辛弃疾有过深入了解之后,突然对他的作品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带着他忧愤的爱国之情。

  我们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个大文豪,还是一个征战沙场的老将,他曾经在中原沦陷区带领汉人抗击金兵,就跟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队骚扰日本正规军一样。作为一个深入敌境的武将,辛弃疾并没有建立多少功勋,但却因此积攒了足够多的情怀,这让他的作品总是夹带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北击中原、收复故土,这些个信念让辛弃疾一生都不敢懈怠。当然作为一个文人,辛弃疾也是无奈的,他无法左右南宋的朝局,虽然凭借多年的杀场经验,辛弃疾将南宋的问题剖析的入骨三分,但他也只有望江兴叹的份儿。

  辛弃疾并不是一个迂腐的文人,可以说南宋远离朝堂的文人士大夫似乎都不身在庙堂的文臣要清醒的多,他们对蒙古人的虎视眈眈有着跟深切的体会。辛弃疾在地方任职时,曾经对天下的形势进行过细致入微的思考,然后发出了“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的预言,并将此观点写进了《论亡虏疏》一文中,可惜此文并没有收入到学生课本里,我们背诵了那么多辛弃疾的文章,却漏了这一片,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啊。

  辛弃疾的这句预言真可谓准确万分,此话是他33岁那边说的,六十二年后,辛弃疾早已作古,但这一年曾经如此强大的金国真就被蒙古人的给灭掉了。所谓唇亡齿寒,金国灭亡后,南宋的万里江山就暴露在蒙古骑兵的刀光剑影之下,南宋抵抗蒙古铁蹄四十余载,最后还是应验了辛弃疾的预言。1279年当南宋岌岌可危时,南宋朝堂上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起一百多年前辛弃疾的世纪预言,或许当时宋人的风骨都被江南的吴侬软语给吹酥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