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大败匈奴后,为何还要派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一)中国四大美女
中国四大美女中,除了杨玉环,其他三人都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越女西施为恢复越国而甘愿献身事敌,貂婵为除权奸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王嫱(昭君)更是肩负“民族团结”的重任,远嫁漠北蛮荒之地。这些著名美人,不光具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而且心灵也美,于是成了世人从古至今的偶像。
照今天的时尚说法,西施和貂蝉其实是“性贿赂”的工具,她们都是被动接受这个角色的。浣纱女西施是被范蠡买来的,稀里糊涂就进了吴宫到了吴王身边。
西施只是一件逗人喜爱的礼品罢了。吴王的“玩物丧志”和“腐败”,是范蠡及越国复仇者所期待的,却并不是西施的主观要求。何况没有西施,范蠡也会寻到“南施”“北施”,只要是靓女就行,都能起到腐蚀作用。
不过,西施的真实性有些令人怀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无法脱身,他准备杀妻子,烧宝物,然后带领仅剩的五千士兵冲入敌阵战死。越臣文种阻止了勾践的自杀行为,他献计说,吴国太宰噽生性贪婪,可以“诱以利”,让他帮忙在吴王面前求情。于是勾践命令文种把越国的美女、宝物都献给了太宰噽。书中特地引用《国语》注释“美女”说,“越饰美女二人使大夫种遗(送给)太宰噽。”
这两位美女没有名姓,而且是送给太宰噽的,执行任务的人也是文种而非范蠡。勾践灭吴后,西施与范蠡乘船远走他乡不过是后人的异想天开,小说家言而已。
貂婵的情况也跟西施差不多,陈寿的《三国志·吕布列传》和范晔的《后汉书·董卓列传》里都没有王允用歌女貂婵行离间计的记载。
吕布背叛董卓的原因,一是董卓这个人性格凶狠、急躁,有次因一点小事不高兴,就用“手戟”掷吕布。虽然事后董卓照样信任吕布,但后者却滋生了仇恨。二是吕布跟董卓的侍婢相好,担心被董卓发现。王允与吕布其实是旧相识,早年还在州郡时,王允见吕布身高体壮、武艺高强,就送厚礼结交过。所以吕布有心事,就去找司徒王允诉说。此时王允正与人商议除掉董卓的计划,见吕布自已送上门来,便说动他作内应。
可见,吕布跟侍婢通奸在前,参与杀董卓的计划在后,这位侍婢并非王允派去的奸细。越大夫文种送美女给吴太宰嚭,于是就有人敷衍了西施的故事;除掉董卓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女人,后人为了增添事件的戏剧性,王允的养女貂婵就应运而生。
这些传说是很“美好”的,因为古代社会是男权社会,冲冲杀杀、运筹密室,光是男人就太枯燥了,有美女加入进来,自然很提神;况且英雄豪杰们是乐于把漂亮女人当做维护某种“道义”的牺牲品,当作自己手中的“肉弹”的。
(二)自愿远嫁匈奴的王昭君
四大美女中,惟有王嫱(qiáng)是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逼迫,她是自愿远嫁匈奴的。仅凭这点,王嫱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在正史中,王嫱的和亲,加强了民族团结,为国家带来了稳定和太平;她把汉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较为落后的地区,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因此,在后代作家中,歌颂王嫱出塞的作品很多。诗圣杜甫有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代剧作家曹禺更是把王嫱搬上了舞台。近年来还有高阳为中国四大美女各写了一部书。他的《王昭君》也是结构宏大。
王安石是北宋的宰相,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新法遭到当时很多人的反对,说是不切合实际,不方便推行。但王安石由政治家转换为文学家的角色时,就非常实际,非常具有人情味,他写的《明妃曲》,就完全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恃。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今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在王安石的诗中,王嫱(明妃)是无奈的,寂寞的,哀伤的。宰相王安石写《明妃曲》时,居然没有一点“官话”,闭口不提“忠君爱国”之类的大道理,完全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抒情写意。仅这一点,就令人产生敬意,就为一些现当代作家遗憾。
历史的大趋势是,今人比古人的思想要进步,但这是对整体而言的,在一些局部的、特殊的问题上,却可能并不是这样。这些年大演帝王戏,比如表现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与唐明皇的爱情戏就有好几部,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让普通百姓为皇帝与贵妃间的悲欢离合潸然下泪,深信占有成千上万名漂亮女人的帝王(《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妃嫔大约四万人),把妇女视为玩偶的帝王会与其中的一个产生“真挚的爱情”,而且“不要江山要美人”。
清代的袁枚面对当时的《长生殿》《梧桐雨》风行大江南北,头脑就很清醒,他的《马嵬》诗感叹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平民百姓的生离死别,比皇帝与贵妃间的悲欢离合更现实,更广泛,更沉痛,更催人泪下,更值得人同情,可惜却不被这些编导看在眼里。
(杨贵妃)
(三)汉朝第一位和亲公主,一去音讯杳杳
其实,王嫱不是第一个远嫁匈奴的宫廷女子,在她之前就有多位“公主”成为“和亲”主角。秦末楚汉相争时,北方匈奴冒顿单于也在进行统一草原的征战。刘邦战胜了项羽,冒顿也消灭了东胡。强大起来的匈奴开始向南扩张,因为“跟日尔曼蛮族锲而不舍侵略罗马帝国一样,南方的富庶对那些寒冷荒凉地带的游牧民族,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中国以后两千年间的外患,就差不多固定的来自北方”(见《汉与匈奴》)。
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为了捍卫疆土,于公元前二○○年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但在白登(山西大同东)遭到惨败,几乎被俘。怎样才能消除来自北方的侵扰,刘邦为此伤透脑筋。
臣下娄敬建议采取和亲政策,他对刘邦说:“中国正十分疲惫,不能跟匈奴汗国作战。冒顿单于是一个弑父凶手,除了武力,什么都不认识。唯一降服他的办法是把中国公主嫁给他,嫁妆一定要丰富,他既然用不着抢掠就可得到这么多金银财宝,而且又成为中国的女婿,女婿自然不能跟岳父作对。将来公主生的儿子,继任单于,就是中国的外甥或外孙,中国是他的舅父或外祖父,外甥及外孙更不能跟舅父、外祖父作对。”
娄敬这番道理,实在有些酸腐,是建立在中原人的传统礼仪道德的基础上的。莫说匈奴人是否遵守这种礼仪道德,就是中原古国的那些君主们,也从来没有把儿女姻亲真正当一回事。春秋战国时候,多少诸侯国互相联姻,常常是喜事刚办过不久,就因统治者之间利益的不同,互相攻伐征战,全然不顾对方君主是自己王后的父亲,或者自己的女儿就是敌国君王的夫人。
社稷和君主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婚姻从来都是政治的附属品或牺牲品。匈奴的统治者冒顿单于更是一个只重权势和利益的冷血动物,他宠爱的妃子也只是一个训练部下的箭靶而已。冒顿当太子时,为了早日夺取父亲头曼的单于宝座,用响箭训练部属绝对服从命令。他用响箭去射自己的坐骑,部下们跟着射,不射的被斩首。他又用响箭去射自己宠爱的妃子,大家也一齐举弓发射。见部属已绝对服从,冒顿的响箭便飞向了父王头曼单于。冒顿心中是没有亲情的,一个汉朝公主能约束他的野心么!
刘邦本是一代袅雄,信奉的也是“兵不厌诈”那一套,从来就不受什么礼仪道德的约束,现在居然相信了娄敬的荒唐之言。他立刻下令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远嫁,但是却遭到皇后吕雉的强烈反对。
吕雉整天哭闹不休,刘邦无奈,只好选了一位皇族的女儿封为公主,送到匈奴汗国去。不知道这位公主是否当了冒顿单于的阏氏,是否为汉匈亲善有所作为?反正一去音讯杳杳,默默无闻,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来。历史事实是,没过几年,冒顿单于又开始向汉朝挑衅,还写信给吕后,肆无忌惮地把“岳母”大人羞辱了一番。
和亲,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很屈辱的外交政策,中原王朝的公主沦落为一件进贡的礼品,根本不会得到匈奴的尊重。
(四)汉朝已经大败匈奴,为何还要和亲?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才对匈奴展开了全面反攻。武帝多次派遣大将远征匈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带领数十万大军深入漠北,数次击败匈奴主力,匈奴单于的影响日益缩小。其间张骞等使节出使西域,说动受到匈奴侵扰的各个国家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敌。匈奴的势力逐渐衰弱下去。
此后汉朝继续攻击匈奴,中国在西域势力更为增强。公元前五八年,匈奴的东方将领们拥立一位亲王即位,号称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先打败并杀死了残暴的原单于握衍胸提,接着又战胜了后起的四个单于。但战乱仍没有平息,留在东边的族兄又拥军自立,号称郅支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为两个汗国。
由于在数年的混战中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强悍的呼韩邪单于已无法对抗郅支单于的攻势。公元前51年,他率领南匈奴汗国全部人民牲畜,向汉朝投降。这是一件惊动天下的大事,西域各国都受到震憾。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觐时,汉宣帝刘病已在皇宫中大摆酒筵欢迎他。呼韩邪单于要求迁居河套,宣帝答应了,并派大将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人,沿着黄河驻防保护。
呼韩邪单于自此不断朝觐,寻求汉朝的支持。呼韩邪单于在中原王朝全力援助下,力量渐大,开始反攻。现在轮到郅支单于不能支持了,于是向西移动,侵入西域北境。公元前三六年,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指挥官(副校尉)陈汤集中各国军队,连同屯垦兵团共四万余人,分两路向郅支单于夹攻,一举斩下了郅支单于的头,北匈奴汗国灭亡。
呼韩邪单于成为匈奴汗国惟一政权后,于公元前三三年向汉朝廷请求离开河套,回到北方他自己的故土。在呼韩邪最后一次朝觐汉皇之时,中国美女王嫱媚力四射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为了维系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双方都需要一个“载体”,这就是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不过此时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颠倒过来,是大汉朝强大于匈奴,匈奴需要汉朝的保护,因而是呼韩邪先提出请求,想娶一个大汉国的公主回去。
时势已经不同,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没有像前代一样用公主或皇族的女儿来“和亲”,而是居高临下地把宫女王嫱赏赐给了呼韩邪,并且指明是做阏氏(皇后)。
(五)王昭君究竟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王嫱在宫中待了几年都没有见到汉元帝。据说当时皇帝召幸后宫女子,是“按图索骥”的。宫廷画师把所有的宫女都画成图像,呈给皇帝选择。中国画是线描,很难惟妙惟肖,即使今天的照相,也有人“上镜”,有人“不上镜”,照片也跟真人有差距的。不知道大美人王嫱是“不上镜”呢,还是画师毛延寿画技不精,还是他别有用心?反正刘皇帝对王嫱的图像没有看上眼,让她坐冷板凳。
当要选一个宫女封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消息传到后宫时,众妃嫔宫女激动了好一阵,皇宫其实是鸟笼,没有得到皇帝宠幸的年轻姑娘谁都想飞出去,但一想到是远嫁荒凉和寒冷的漠北,就都不言声了。
此去是不可能再回到故乡了,再也见不着富饶的中原了,因而响应者寥寥。也幸好是报名者少,否则又凭众多画像选美,王嫱绝对落选。长期郁郁不得志的王嫱当然是要报名的,与其在汉宫坐等白头,苦熬岁月,还不如嫁到匈奴,再说还是当阏氏呢。
王嫱跟一般宫女不同,她不怕去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会为远嫁而难过。她是靓妆应选,志在必得的。王嫱比一般女子有胆量,而且其意识与汉族女子也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她并非汉族,而是土家族人。
她的家乡湖北秭归,当时就是“百蛮”“百夷”杂居之地。王嫱刚强不屈的性格,也正是土家族民族特性的反映。
王嫱的名字也有疑问,传统的观点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恐怕这位美女只有姓王是真实的,名与字均不详。因为西汉宫廷规定,宫女入宫后,就不再称呼其娘家名字了。
《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嫱时,“嫱”字作“樯”。樯,本意为帆船的桅杆,经常代指舟楫,是说明她当初是由船只载运来的(因而又有专家论证她是四川人)。《后汉书·南匈奴传》改“樯”为“嫱”,王嫱才真正像是一个姑娘的姓名了。
“昭君”也是封号,非字,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宫女王嫱的政治地位,使之符合和亲的身份,于是赐封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就当成她的名字了。
宫里的女人太多了,元帝刘寔从没见过王嫱,等到她辞行时才发现竟是一位绝色美人。尽管此时离别的伤感使王嫱“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但仍然美丽异常,把个刘皇帝惊得目瞪口呆。王嫱坐进毡车,车辚辚,马啸啸,呼韩邪单于迎亲的车队渐渐远去。元帝回到宫内,心中遗憾不已,便把气发泄到宫廷画师毛延寿身上,下令杀了他。一千年后,“拗相公”王安石仍然为毛延寿鸣不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六)王昭君的使命和命运
由于汉帝国的强大,呼韩邪单于需要借重于汉朝的影响,尽管王嫱不是汉朝公主,也不是汉皇宗室郡主,仅仅是一个宫女,仍按汉元帝的旨意立为阏氏,名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是希望王嫱会给匈奴带来长久和平的,她确实也起到了和平大使的作用。
此后的六十年间,汉匈之间友好相处,西北无战事。假设公元前五八年呼韩邪被拥戴为单于时是二十五岁,娶王嫱时已是公元前三三年,他应该五十岁了,或者年纪更大。大约没有几年,呼韩邪就逝世了,由大阏氏的长子即位。
王嫱遵照匈奴习俗,下嫁给新单于,仍当阏氏。从年龄上说,王嫱跟呼韩邪的儿子才是般配的,她的一男二女,应该是与新单于生的。
王嫱在匈奴的地位是汉初那几个皇族公主无法比拟的,因为她背后有强大的汉帝国。有研究者指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就像是在比赛谁更腐朽一样。如果中原王朝政治清明,游牧民族处于腐朽时期,前者就会向长城外“突一突”;若中原王朝处于腐朽时期,游牧民族处于上升时期,后者也会向长城内“突一突”;若两者都政治清明,或者都腐朽,则以长城为界。
匈奴七位单于的内斗,就是腐朽的象征,国力内耗得差不多了,不进入衰弱时期才怪。现在轮到汉帝国向外“突一突”了,历史为美女王嫱创造了功垂后世的条件。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宦官在汉朝的权势如此之大?只因帝王为了遏制外戚势力
- 11-30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 11-29 到了汉朝之后,为什么能调动的兵员反而比战国更少了?
- 11-29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汉朝究竟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 11-29 与唐朝相比,为何还是汉朝女子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 11-29 太上皇的称呼由汉朝开始,历代的太上皇又是如何度过余生?
- 11-29 秦朝不能像此后汉朝那样,一直延续着几百年的国祚?
- 11-29 汉朝能延续四百多年,与这个国家本身的政策有何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