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澶渊之盟的王继忠为何半生汉禄半生胡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北宋与大辽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对于双方的影响均十分深远,双方签定的盟约,甚称颇具历史意义的誓书。其誓书文本被收录在北宋《两朝誓书册》中,保留到现在。
其主要的内容是:一、宋朝每年向辽朝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二、南北罢兵,沿边州军各守旧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许收留对方盗贼逃犯;三、双方维护城池原样,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辽与宋互称兄弟之国,彼此平等,辽圣宗耶律隆绪(签订“澶渊之盟”时的辽国皇帝)称宋真宗赵桓(签定“澶渊之盟”时的北宋皇帝)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母亲萧太后燕燕为叔母;双方定期使者互访;在边境开设榷场,互市贸易等等。
然而促成南北化干戈为玉帛功劳最大的确是在辽国任职的两位“汉臣”韩德让与王继忠。
一、王继忠血战被俘
话说公元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与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统兵侵宋,数万铁骑直入北宋定州境内,北宋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的大将王超便令镇州都部署桑赞、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各率本部兵马来定州迎击辽兵,高阳关方面是副部署王继忠率军而来。
王继忠,是开封人,其父王珫,曾任禁军武骑指挥使,戍边瓦桥关,与契丹作战中阵亡。
王继忠由于父亲的战死得以补官东西班殿侍,成为当时还是皇太子、开封府尹的宋真宗赵桓的侍从,“以谨厚被亲信”,待皇太子赵桓即位,为宋真宗,王继忠作为“皇太子”旧人,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又转为高阳关副部署。
王继忠自小倜傥,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真宗开府开封的随从中,颇得赏识。
王超是这次会战的总指挥,他先派出一千五百名步卒,北上望都,前哨打探敌情。
这支宋军在望都县南遭遇辽兵,发生激战。王超闻讯,与各部宋军纷纷北渡唐河增援,与辽军对阵。王超所部居于战阵中央,桑赞部为右翼,王继忠部为左翼,与辽军酣战。战斗自午后战至夜半,双方不分胜负。
宋军正准备稍作休整,来日再战,却惊恐地发现,契丹兵马一部,乘夜色掩护,已经绕到宋军左翼王继忠部的阵后,截断退路,分解宋军,欲各个击破。
王继忠也看出辽军的企图,果断分兵抵抗,亲自跃马舞枪赴敌,与辽军骑兵在康村一带奋勇大战。然而,王超与桑赞却胆怯害怕了,看到王继忠部陷入重围,不仅不率部赴援,反而为求自保,带着军队退出战场。
战场上的形势风云突变,仅有的王继忠部初分割瓦解。辽军发现王继忠服饰与其他将士有别,便料到是宋军主将,便集中兵力,击攻王继忠。
王继忠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且战且退,麾下将士死伤惨重。但还是借助西山地形向东北突围,当退到白城(今河北清苑西),又一次被辽军骑兵追上包围,此时人困马乏,身边的亲随也纷纷倒在辽兵的刀下,王继忠力尽被俘,所部全军覆没。
辽承天太后,也就是辽圣宗的母亲萧燕燕早知王继忠忠贤,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以早有南北和好,止戈休兵之意,希望王继忠能够搭起南北的桥梁。
王继忠是宋真宗藩邸旧臣,深知宋真宗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当他出任边关将领,二人交谈,宋真宗就说“息民止兵为事”。宋真宗任命自己最亲信的人到边境带兵,暗含“止戈”之意。今契丹承天太后也说出此意,王继忠就把促成南北议和提到日程。接受了萧太后的任命,为大辽户部使,萧太后还把最早效力契丹的汉臣,康默记的族女嫁给他。
二、尽心尽力促成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闺九月,契丹王朝又一次大举攻宋,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统兵,二十万大军席卷而来。前方告急文书接连送到开封城中,宋真宗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让宋真宗亲征。与此同时,宋真宗收到莫州部署转送来的王继忠的密信。
王继忠兵败,最初宋真宗以为他战死,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节,同时以王继忠当年首次被任命的官职恩荫其子,并派人调查此次战败的责任,处理了两个“替罪羊”稗将。
当宋真宗收到王继忠写来的信,又惊又喜,方知王继忠未死。王继忠信中大意是:“臣尝念昔乡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
表达了南北共同的心声。
但宋真宗对契丹议和的真实程度半信半疑。经与大臣商议,在给王继忠的手诏中还是表达了和谈的意思,为了增大议和的筹码,宋真宗把亲征地点定在澶渊,并派出曹利用携国书及给王继忠的手诏赴契丹行营议和,但曹利用到达太名时,守将孙全照对契丹的议和诚意产生怀疑,留下曹利用。
澶渊,位于黄河之滨,南城在河南岸,北城居河北岸,彼此有舟桥横跨河上相通。只所以选择澶渊,也是有目的的:澶渊在历史上以会盟闻名的,并且宋真宗亲征之日,公元1004年十一月二十日,“日抱珥,黄气充塞”,司天官解释为:“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到南院大王耶律善补奏报,说宋真宗遣使馈赠王继忠“弓箭,密请求和”。萧燕燕诏令王继忠与宋使会面,商议和谈之事。但辽军并没有停下南侵的脚步,进抵到澶州(澶渊)城外,三面合围,造成强大的声势,同时令王继忠打通与宋和谈的渠道。
王继忠又一次托宋将石普转送给宋真宗密信。谁想石普派出送信张皓误被南下辽军擒获。
萧太后与辽圣宗闻知,亲自接见张皓,让他携带宋真宗所赐王继忠的手诏副本直接去大名,以催促曹利用来辽营商谈议和之事。但判天雄军王钦若等人依旧怀疑,不遣曹利用出城。
萧太后便命王继忠再起草一封密信,令张皓送至宋真宗行营。称曹利用被留于天雄军(大名),请宋天子“速自澶州别遣使臣至北朝议和好事,免致缓误”。
宋真宗接到王继忠密信,发诏书给王钦若,督促曹利用与张皓共往辽军大营议和;并再下一道诏书赐王继忠,让他转告萧太后燕燕,派人去大名迎接曹利用。
与此同时,辽先锋大将、萧太后堂侄萧挞凛带少数亲随到澶州城下观察地形。在城头上的宋威虎军军头张瓌,发动射程甚远的床子弩,射中萧挞凛额头坠马,被手下抬回营帐,因伤势过重,当夜就死了。
萧太后非常悲痛,以其子萧排押接位萧挞凛的职务,向宋通利军发起攻击,一战而下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也是对宋的一种施压。
十一月二十七日,曹利用到达澶州城外的契丹大营。史载:曹利用谒见萧太后时,萧燕燕与亲信汉臣韩德让并坐于驼车之上,辽圣宗与其他大臣将领分行别坐。萧太后在车轭上搁置木板,上面放了食器,让曹利用坐于车下饮食。众人边食边讨论议和之事,但彼此分歧较大,萧太后燕燕便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入澶州城中,面见宋真宗决议。
和谈最大的争议就有关“关南”土地的归属(系指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以南的十十个州,是当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后周周世宗柴荣夺回。萧太后始终要夺回关南),故萧太后要求宋朝归还关南故地(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第二封信,就有“关南乃其旧属,恐难固守”等语,表明染指关南,是和议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北宋君臣在关南归属上绝不让步。可以“岁给金帛,助其军资”。
萧太后基本认可,便又让王继忠会见曹利用,表达“南北通和,实为美事。今本国国主年少,愿意以兄礼事南朝主”,并且谈及一些细节。
经过三轮谈判,萧太后接受了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议和条件,双方达成以实际占有领土划界的共识。
三、忠贞有“贰”
可以说,王继忠是促成澶渊之盟的缔造者,他更希望以回家的方式,表达对宋朝继续效忠的愿望,但誓约中“双方应遣返越境逃亡者”,让王继忠无法回到宋朝。
忠,要求忠贞不貳,在《论语》中被神圣化的道德概念,而易主就是不忠,忠,表现为杀身成仁和民族意识。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存在差异。
澶渊之盟后,双方定期交聘,每次宋使都会单独带给王继忠一份礼物。王继忠每次收到礼物,都会恸哭,因为他的原配夫人及儿女都在北宋,他很希望回到北宋。他曾说:“继忠自服汉人衣冠,称未死臣,每向南哭拜不起”,但宋真宗为了和平也只能忍痛拒绝王继忠。
王继忠并没有辜负他的“忠”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他的不幸,命运给他安排了一幕悲剧。
站在“正统”的立场看,王继忠没有杀身殉国是耻辱,然而,促成南北罢兵,又可以说是忠义之士。
这种看似忠贞有“贰”的矛盾,恰体现了“古人尽忠,止能忠于一主,今河间王(继忠)结南北欢好,若此可谓尽忠于两国主”《辽史拾遗》引《王文正公笔录》。不是一种大义大忠吗?因之,同情王继忠的人,就为他记载了占卜者所言:“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的故事,也是为其解释一种“忠”呀!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11-30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 11-30 在北宋初期,宋朝的耕地面积得到怎样的大幅增加?
- 11-30 为了保证公平与公正,宋朝制定了哪些规范的审判制度?
- 11-30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
- 11-30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对饮食有怎样的精致程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