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千古冤情仆固怀恩——功臣还是叛将?后人对他的评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凌烟阁一百多位功臣里,要说悲剧人物,排名第一的无疑要属仆固怀恩了。他是个功臣,又是个叛臣。他的功劳极大,冤屈极大,罪过也极大,而且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误会、野心、贪欲多重因素作用下碰撞产生的,他本人也好,唐王朝也好,在这场叛乱事件中都是失败者。没有赢家。一个也没有。那么仆固怀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身世:仆固怀恩是少数民族铁勒族人,这个身份一方面决定了他身上里有骁勇善战的血液,另一方面又为他被猜忌、闹矛盾埋下了伏笔。他年轻时曾经先后跟随王忠嗣、安思顺,这两位都是当时有名的将领。在他们手下仆固怀恩干得很出色,史书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御材。”(《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能打,又通晓少数民族事务,有帅才,所以年轻时的仆固怀恩顺风顺水。

  性格:仆固怀恩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怀恩为人雄毅寡言,应对舒缓,而刚决犯上,始居偏裨(piānpí)之中,意有不合,虽主将必诟怒之。”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此人有将领应有的气质,沉稳,寡言。最大的优点是军纪严明,不徇私情。有一次他的儿子仆固玢(bin)率军打仗,被敌人俘虏。但是仆固玢找了一个机会跑回来了。您猜仆固怀恩怎么对待这个儿子?他命令将儿子推到阵前斩首,全军将士无不战栗,从此再没有人敢不尽职尽责。

  但是仆固怀恩骨子里并不安分,一旦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早年还是偏将的时候,一旦意见不合,他就敢给主帅甩脸子看。这个性格贯穿一生,后来他遇到冤情就迁怒于皇帝,最后造反,与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

  同时这个人报复心理很重。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有一次一个将领聊天谈到史思明,张嘴就说史思明到底是个番将,胡人嘛,怎么可能对国家尽忠呢?说这话的时候还瞟了仆固怀恩一眼。仆固怀恩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却记恨在心。他就是个胡人啊。后来在战场上他找机会一箭射死了此人,回来报告说那人阵亡了。

  这些性格缺陷放到安史之乱那种四处战火、中央权威衰落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自身位高权重,很容易就能给他带来大灾祸,对国家也好,对他自己也好都是灾祸。

  把他推向人生顶峰,但是又把他带入深渊的,就是安史之乱。

  他在战争中的主要功勋有如下几点:

  第一,拥立之功;唐肃宗前往灵武登基的时候,仆固怀恩跟着郭子仪来到灵武,拥护肃宗皇帝。要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为啥呢?因为唐肃宗是舍弃了他父亲唐玄宗而来,身边只有大约二千兵马,等于是赤手空拳,所以军方的支持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仆固怀恩也就有了拥立之功。

  第二,结盟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得到了一个强力外援——回纥。回纥是突厥别部,与唐朝关系一直良好。曾经和唐朝并肩作战。这次安史之乱爆发,回纥派遣军队帮助唐朝平叛。回纥骑兵骁勇善战,举世闻名,而且安史叛军中很多人以前和回纥打过交道,知道他们的厉害,有心理阴影。所以唐朝对这个外援非常看重。而仆固怀恩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受朝廷委派,与回纥商讨结盟,由于他是铁勒族出身,铁勒与回纥血缘比较接近,所以派他去很合适。他也不辱使命,顺利达成协议。后来他还把一个女儿嫁给了可汗之子,这个女婿就是后来的登里可汗。

  第三:战功卓著:要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郭子仪、李光弼毫无疑问要排在前两位,那么第三名就应该是仆固怀恩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仆固怀恩正在郭子仪麾下。当时郭子仪采取积极的迂回攻击战略,不断骚扰敌人侧后方,沿着北方长城一线接连与敌人展开大战。后来又跟随李光弼转战河北地区,在这个期间,仆固怀恩贡献巨大。史籍说他“坚敌大阵,必经其战,勇冠三军。”(《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他的另一个儿子叫仆固玚(yang),作战勇猛程度比起他爸来有过之无不及,军中送外号“斗将”,将军都好斗,他在将军中以好斗著称,你看看勇猛成啥了。

  仆固怀恩的事迹非常多,咱们重点谈一谈他从一个忠臣变成叛臣的过程。要说仆固怀恩一开始就怀有反心,那肯定是冤枉他了。他对国家的感情是真实的,就说那个杀子警示全军的事件,一个人能为国家的战事亲手断送儿子的性命,你说他残忍也好,你说他铁面无私也好,起码咱们可以说此时他对国家是忠心耿耿的吧。还不止这个儿子,仆固怀恩一家在战争中牺牲者多达四十六人。你说他对唐朝忠也不忠?

  在李光弼手下当将领的时候,他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前面说了,他稍有不快就会发火,但是在李光弼手下他还是很会忍的,说明此时他以大局为重。郭子仪是个宽待部下,深孚众望的人。而李光弼是个非常严肃、治军严整的人,这两人仆固怀恩以前都跟过,他爱戴郭子仪,对李光弼有不满。史籍说:“光弼持法严肃,法不贷下,怀恩心惮而颇不叶(xie)。”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就是说他对李光弼有惧怕,也有所不满。但大局问题上,涉及到对国家忠诚问题上,仆固怀恩还是以大局为重的。朔方军里有个叫张用济的将领,他对李光弼一百八十个不满意,曾经想趁李光弼立足未稳把他赶跑,当时他已经集结了精锐骑兵,整装待发去驱逐李光弼,计划随后向朝廷请命,要求让郭子仪回来指挥朔方军。仆固怀恩站出来加以阻止,他说朝廷任命李光弼自然有朝廷的道理,“今逐李公而强请之,是反也,其可乎!”(《资治通鉴》卷221)你现在动兵驱逐李光弼,这是谋反,这万万不可以!硬生生把这个事给摁住了。你看此时的他,完全是站在国家大局角度考虑问题的。

  在战场上他也以身作则,完全服从李光弼的指挥。在一次大战中,敌我双方胶着不下,李光弼命令诸将奋勇向前,不得后退,他本人亲自督战,谁有退缩就杀谁的头。仆固怀恩和儿子仆固玚与敌激战,稍有退却,一回头,看见李光弼的使者提着刀直奔他们父子而来,这就要杀头啊,仆固怀恩赶紧招呼儿子,上上上!趁着使者还没赶到父子二人转身再次杀入敌阵,最终终于大败敌军。

  所以说仆固怀恩原本是对国家很忠诚,尽职尽责的这么一个人。朝廷待他也不薄,无论是郭子仪还是李光弼当朔方军首领,仆固怀恩都被任命为副手,后来又因功受封为大宁郡王,御史大夫、朔方行营节度。皇帝还曾特地命令把御膳赐给他以示恩宠。那么是什么事导致他变成一个叛臣了呢?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皇帝的猜忌。这事儿和回纥有关。回纥在帮助唐朝收复长安、洛阳方面居功至伟,这点不假。但是回纥由此变得非常骄傲,对唐朝民众进行烧杀抢掠,欺侮唐朝官吏,人民怨声载道。尤其是唐代宗即位之后不久,回纥登里可汗率领十万铁骑南下进入内地,目的不明。甚至有传言说他是受到了史朝义的引诱,来和安史叛军联合的。唐朝方面对回纥此番前来的目的也没法判断,因为此前唐朝也曾派使者请登里可汗出兵打史朝义,那么问题焦点就在于——登里可汗是来帮谁的?正在犹疑的时候,机会来了,登里可汗主动要求与仆固怀恩及仆固怀恩母亲相见。登里可汗不是别人,正是仆固怀恩的女婿。

  所以应妻子的要求提出这么个邀请。唐代宗觉得这是个试探可汗口风的好机会。可是仆固怀恩不敢去。为什么呢?当年回纥骑兵是他邀请入内地帮助平叛的,可是功劳也大,罪过也大,回纥那些烧伤抢掠的行为已经让不少人对仆固怀恩不满,所以史书说“怀恩嫌疑不敢”(《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他怕惹上与回纥勾结的嫌疑,不敢去。可是唐代宗希望他去,于是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上因赐铁券,手诏以遣之。”(《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铁券是一种铁质瓦状文书,上面一般写着皇帝给予持有人某些特权,比如免死、比如不加罪等。给仆固怀恩铁券那也就意味着你此番去回纥,不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怪罪你,就这个意思。而且亲手写了诏书,你去吧。

  仆固怀恩这才敢带着家人和可汗在太原相见,这次见面效果很好,可汗答应帮助唐朝打叛军。仆固怀恩算是不辱使命。可是后来唐朝官员在和可汗商量行军路线的时候可能是得罪了可汗,登里可汗那股子骄狂劲又发作了,他竟然在和皇太子李适见面时以太子不向他行大礼为借口,将太子手下四个人每人打一百鞭,其中两人不幸身亡。这件事大大羞辱了唐朝。唐代宗开始对仆固怀恩有所猜忌了,你的那个女婿,到底想干什么啊?你这个老丈人,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不过后来回纥配合唐军大败叛军,皇帝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第二个原因,政敌的诬陷。这也是猜忌、误会、互不信任的结果。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里,背叛、阴谋成了家常便饭,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维系,猜忌也就无处不在了。而仆固怀恩日常的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使得他无意中得罪了许多人,最后这些矛盾逐渐发酵、放大了。

  他遭到怀疑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仍然跟回纥有关系。要不怎么说仆固怀恩这辈子成也回纥,败也回纥呢。早先仆固怀恩与登里可汗在太原相见的时候,太原守将辛云京怀疑此番回纥前来就是你这个老丈人招来的,辛云京这个人一直对回纥很反感,所以也就对仆固怀恩没好气。第二个原因:仆固怀恩恩待降将。仆固怀恩在对待安史叛军降将时采取的是恩待怀柔政策,一般仍然让他们带领旧部,以示信任。而大将李抱玉、另外还有辛云京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仆固怀恩收买叛军人心别有所图,还上书皇帝恳请注意。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大约也和他们想法一致,他写道:“怀恩亦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资治通鉴》卷222)意思是仆固怀恩担心叛军被彻底平定了,自己也就不受重用了,所以故意留点尾巴,让安史叛将继续统领旧部,占据河北地区。要这样说的话那仆固怀恩罪过大了去了,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的时代,河北地区问题最严重,而河北地区的军阀多半是安史旧部,那仆固怀恩不就成了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吗?可是问题证据呢?以怀柔政策安抚降将是唐朝一贯的举动啊,唐太宗安抚过尉迟敬德、秦琼,唐高宗安抚过黑齿常之,武则天安抚过李楷固,怎么到了仆固怀恩这里就是阴谋了呢?李抱玉也好,辛云京也好,都拿不出过硬的证据,但是这并不耽误辛云京给仆固怀恩钉子碰。

  仆固怀恩来太原的时候他就曾经闭门不纳,楞没让人家进城。等到战事告一段落,皇帝让仆固怀恩礼送回纥出境,再次路过太原,又吃了闭门羹,别说开门了,连出城摆个酒席招待一下的人都没有。

  此时的仆固怀恩心态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此时的他因功被封为河北副元帅、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地位崇高,可是这个辛云京竟然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所以仆固怀恩大为不满,“怀恩怒,上表列其状”(《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向皇帝告状。

  辛云京这边呢,依然我行我素,我就是怀疑你,你能把我咋地吧?有个宦官骆奉仙到太原公干,辛云京招待他。这个骆奉仙和仆固怀恩关系不一般,曾经是拜把的兄弟。可是辛云京就在他面前大谈仆固怀恩肯定是心怀鬼胎,肯定是里通外国,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你说他有什么证据?没什么证据,就是猜测。这就是古人所云疑邻人偷斧嘛,阴谋论就是这样,一旦你觉得某人是在搞阴谋,你就会越看越觉得他像,越看越觉得有猫腻,阴谋论只要结论不要证据,你一旦问他"证据何在",他肯定说"这是阴谋啊,阴谋能让你看到吗"。咱不敢说所有阴谋论都是瞎扯,但起码大多数属于瞎扯,在逻辑上属于"不可证伪",不可证伪的都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辛云京还给骆奉仙送了很多财宝,意思是让他回去在皇帝面前给自己说话。骆奉仙接受了贿赂。回京途中经过仆固怀恩的驻地。仆固怀恩宴请他,拜把子兄弟嘛。酒酣耳热之际,仆固怀恩的母亲突然发难,这老太太是很有性格的,她对骆奉仙说:既然你和我儿结为兄弟,那你怎么能和辛云京站到一起去?你对得起我们吗?不过你要是能痛改前非,咱们还是母子兄弟。骆奉仙听了之后一头汗。

  为了缓和气氛,仆固怀恩站起来跳了一场舞,骆奉仙强颜欢笑,按照风俗给他送上绸缎。但是心里已经开始敲鼓了。他想趁早离开此地,于是借口公务繁忙要告辞,仆固怀恩说忙什么啊,明儿过端午节,过了节再走吧。为了留住骆奉仙,他还让人把骆奉仙的马藏起来了。

  回到客房,骆奉仙对手下说要坏事: “向者责吾,又收吾马。是将害我也。”(《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前面责怪我,后面又藏起了我的马,不用问这是准备害咱们啊。咱们赶紧跑。于是他们连夜翻墙逃跑了。

  这下子矛盾彻底激化,仆固怀恩意识到骆奉仙是彻底和自己决裂了,于是他上书朝廷,指责辛云京、骆奉仙无端怀疑自己,诬害忠良,而辛云京、骆奉仙则联手举报仆固怀恩谋反,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都提出要将对方斩首示众。皇帝怎么办呢?皇帝虽然对仆固怀恩也有怀疑,但是却没有过硬的证据啊。仆固怀恩为国家做出那么大贡献和牺牲,没有证据你拿什么服众?因此皇帝也惶惑不决,于是两边都不追究,还下诏要求他们和解。能和解才怪呢,这个疙瘩结下了只能越结越大。

  也就在这个时候,唐代宗命令将太子李适、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的画像挂到凌烟阁上去。别人好说,此时把仆固怀恩画像列入其中,说明皇帝还想挽回局面,还想笼络仆固怀恩。但是看来也无济于事。

  愤懑之中的仆固怀恩给皇帝写了一封措辞充满愤怒、哀怨和悲壮情绪的奏疏,这封奏疏被全文保留在他的正传中,唐代的奏疏当中大概这一件算是最令人感慨的一件了,我们选择重要字句来看一看。

  奏疏开篇仆固怀恩回顾自己的戎马生涯,将自己的辛劳、苦难、坚韧一一摆出,他说:“兄弟死于阵敌,子侄没于军前,九族之亲,十不存一,纵有在者,疮痍遍身。”(《旧唐书·仆固怀恩传》)我们家全家上阵杀敌,幸存者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即便是活着的,也都遍体鳞伤。他回顾了自己和李抱玉、辛云京、骆奉仙等人产生矛盾的过程,指出这些都是误解与诬陷,然后给自己列了六大罪。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当年“臣不顾老母,走投灵州。先帝嘉臣忠诚,遂遣征兵讨叛,使得河曲清泰,贼徒奔亡。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一也。”(《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当年肃宗去了灵武,我不顾老母前去追随,然后率军平叛,这是我的第一大罪。

  他又说:我的儿子仆固玢被敌人俘虏后跑回来,我为了严肃军纪杀死了他:“且臣不爱骨肉之重,而徇忠义之诚,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二也。”(《旧唐书·仆固怀恩传》)我为了国家利益不爱骨肉,这是我的第二大罪。

  他又说:我有两个女儿,都为了国家出去和外族和亲,“为国和亲,合从讨难,致使贼徒殄灭,寰宇清平。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三也。”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她们身为女子也为平定叛乱做出了贡献,这是我的第三大罪。

  他又说:我和另一个儿子仆固玚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屡建奇功,“父子效命,志宁邦家。是臣不忠于国,其罪四也。”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父子为了国家同时上阵杀敌,这是我的第四大罪。

  他又说:陛下派我平定河北,河北都是安史旧部,“臣之抚绥,悉安反侧,州县既定,赋税以时。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五也。”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在我的安抚下个个都消除了反心,河北安定,赋税也按时上交,这是我的第五大罪。

  他又说:我为了国家去联合回纥,搬来了救兵,“二圣山陵事毕,陛下忠孝两全。是臣不忠于国,其罪六也。”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让国家从此安定,战事平息,玄宗、肃宗的陵墓也可以完工,让陛下您忠孝两全,这是我的第六大罪。

  有了这六大罪,那我仆固怀恩简直就不该活在世上,他说:“臣既负六罪,诚合万诛,延颈辕门,以待斧锧(zhi)。”(《旧唐书·仆固怀恩传》)我就等着杀头了。

  这哪里是六大罪啊,这是正话反说,给皇帝摆出自己的六大功啊,不过您说仆固怀恩这些话有水分没有?还真没多少水分,基本都是事实。这段文字可谓字字泣血啊。

  最后他说:不论怎样,我仍然是陛下的忠臣,我希望您看到我这封奏疏可以理解臣的苦衷,我恳求您派一个使者来臣这里,看看臣是否背叛了,我愿意随着这个使者入京面见陛下,臣死罪死罪。

  这一封奏疏送上去,唐代宗看了感慨良多,想起了仆固怀恩的种种好处,想想那些对仆固怀恩的怀疑的确都是些猜测,缺乏过硬的证据。后来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就说过:“且言怀恩反者,独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耳,自余群臣皆言其枉。”(《资治通鉴》)意思是说仆固怀恩造反的就四个人,其他人都觉得他冤。所以皇帝想趁着这个机会与仆固怀恩达成谅解。于是他按照仆固怀恩的要求派出了一个使者前来安抚。

  仆固怀恩见了这个使者,实在按捺不住了,抱着使者的腿大哭起来。使者也很感动,说您就跟着我入朝吧。仆固怀恩说好。等到他退到后面做准备的时候,他的部将说话了:那么多人在皇帝面前进馋言,而且您现在功劳太大了,功高不赏啊。什么叫功高不赏?那意思就是功高震主,功劳大到一定程度只有杀了你才能保皇帝的平安,这等于是暗示他别忘了汉高祖和韩信、彭越的故事。所以您不能去。结果仆固怀恩听了心里开始敲鼓了,于是反悔。使者只好返回长安。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仆固怀恩和皇上之间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任。

  事已至此,除了反没别的办法了,仆固怀恩发兵攻打太原,辛云京早有预备,双方一场激战,仆固玚攻城不克,没办法只好撤围转战榆次。唐代宗听说消息之后十分寒心,仆固怀恩到底还是反了。咋办呢?颜真卿给他出主意——你罢免仆固怀恩职务,让郭子仪代替他,郭子仪在朔方军旧部中深孚众望,他一个人顶几十万大军,可以不战而胜。

  听说郭子仪前来,仆固怀恩的部下都很彷徨,都觉得自己由国家的功勋部队成员变成了反贼,落差太大了。仆固玚手下有两个将领白玉、焦晖,故意去激发将士们。他们用箭去射行军掉队的人,大家一惊:您干嘛射自己人?他们回答:“今从人反,终不免死;死一也,射之何伤!”(《资治通鉴》卷223)跟着人造反,早晚是一死,射与不射有何区别?大家听了这个话心都凉了半截子。是啊,仆固怀恩是因为私人恩怨造反的,你说咱们跟着反是为了个啥啊?这反贼的名号一旦背上,那不就是个死吗?

  到了榆次,部队已经迟到,仆固玚责怪他们。部队里的胡人说这事儿不赖我们,我们是骑兵,是为了迁就部队里的那些汉人步兵才放慢速度的。于是仆固玚鞭打汉人士兵。汉人士兵们都很愤怒,大家喊着说“节度使党胡人!”(《资治通鉴》卷223)节度使和胡人是一伙的!这又闹开民族矛盾了。白玉、焦晖趁机鼓动大家反水,攻打仆固玚,仆固玚被杀。一个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骁将就这样以反贼的身份殒命了。

  死讯传来,仆固怀恩十分悲痛,他的母亲更是悲愤交加。老太太原本就反对仆固怀恩谋反,这次生生把孙子的命搭进去了,能不恼怒吗?老太太拿把刀满院子追杀仆固怀恩,嘴里喊着“吾为国家杀此贼” (《资治通鉴》卷223)。仆固怀恩狼狈逃出,带着数百骑兵逃走了。后来他的母亲投降了唐中央。皇帝命令给予优厚待遇,养老送终。而且下令遥授仆固怀恩太师、兼中书令、大宁王,意思是还要做最后的努力,希望用这个方式换取仆固怀恩回心转意。

  但是仆固怀恩明白,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他逃到灵武,向回纥求援。还联合吐蕃等,一度打到了距离长安非常近的地方,数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唐朝非常紧张,皇帝下诏准备亲征。整个关中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唐朝面临着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危机。幸亏郭子仪挺身而出劝阻回纥,形势稍稍缓和。紧跟着发生了一件大事——仆固怀恩死了。

  仆固怀恩率领大军前往长安,但是在路上发病,最终去世。要我说他这个病啊,八成是打气上来的,气的。被冤枉,儿子死了,母亲和他决裂了,能不气吗?

  仆固怀恩的死导致叛乱最终流产,回纥与吐蕃闹矛盾,余众不久四散。仆固怀恩的死,除了让他的几个政敌高兴之外,谁也高兴不起来。唐代宗对自己的这员爱将是痛惜不已。即便在仆固怀恩造反期间,他下达的任何诏书都没有对仆固怀恩使用一个“反”字。当仆固怀恩的死讯传来时,代宗皇帝沉默许久,最后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他不是反贼,只是被左右人给耽误了。凌烟阁里的画像也一直保留着。代宗还收养了仆固怀恩的女儿,一直养大成人。

  天下很多人都为仆固怀恩喊冤,都认为他纯粹是被逼的。后来有个军阀周智光与监军宦官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曾经破口大骂:“仆固怀恩不反,正由汝辈激之。我亦不反,今日为汝反矣!”(《资治通鉴》卷224)仆固怀恩不想反,都是被你们这些宦官逼反的!这说谁呢?骆奉仙嘛。于是他也反了。

  清朝的赵翼曾经指出《旧唐书》中辛云京的传记里没有逼反仆固怀恩的记载,他说这是“列传之回护也。”(《廿二史劄记》)也就是说史官们也觉得仆固怀恩事件是辛云京的人生污点,干脆替他抹了。

  仆固怀恩事件说明了什么?它反映了唐朝上上下下的信任已经被完全瓦解,安史之乱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的伤亡、朝廷的困顿,它也让整个社会失去了互信,围绕仆固怀恩事件的一切都是误打误撞,一切都在互不信任中发酵、放大,最终不可收拾。

  第一,君臣互不信任,互相怀疑。而且中央没了权威。导致臣下之间的矛盾最终要靠臣下兵戎相见来解决,皇帝的权威呢?没了,没用了。

  第二,臣与臣之间互不信任。比如骆奉仙与仆固怀恩,他们由兄弟到仇敌,就是互相猜忌的结果。

  第三:民族之间互不信任。回纥原本是唐朝的兄弟民族,唐人本身也是多民族融合体,但是仆固怀恩被猜忌的一大原因就是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他的对外关系,最终仆固玚之死也是有人利用部队里民族矛盾的结果。

  所以说,仆固怀恩事件里没有胜利者,都是失败者,它标志着唐朝赖以生存的自信、从容已经被打破,仆固怀恩事件就是唐王朝走向下坡路的一部总的失败史。

  历代评价

  颜真卿:怀恩阻兵,是其反侧明矣。……当是时也,怀恩来朝,以助讨贼,则其辞顺。今陛下攘去犬戎,即宫京邑,怀恩进不勤王,退不释众,其辞曲,必不来矣。且明怀恩反者,独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人耳,自外朝臣,咸言其枉。

  李豫: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刘昫:①仆固怀恩、李怀光,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然辛云京、骆奉先、卢杞、白志贞辈,致彼二逆,贻忧时君,亦可谓国之谗贼矣。 ②臣之事君,有死无二。怀恩、怀光,凶终一致。

  宋祁:怀恩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遂汛扫燕、赵无馀埃,功高威重,不能防患,凶德根于心,弗得其所辄发,果于犯上,惜哉!

  蔡东藩:外寇之来,必自内讧始。有程元振鱼朝恩等之弄权,而后有仆固怀恩之乱,有仆固怀恩之谋反,而后有吐蕃回纥之寇。木朽而虫乃生,墙坏而蠹始入,势有必至,无足怪也。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