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郑綮辞相,唐朝郑綮为什么不愿意当宰相?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郑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监察、殿中,又担任部员外、刑司郎中等职务,待的都是些清水衙门,家里本来就穷,原指望他当官之后能够有所助益,但官是做了好几年,在俸禄上却毫无增进。于是,他上表请求皇帝派他到地方做官,吏部便让他到庐州当刺史。

  黄巢攻破广州,待一段时间后,耐不住南方的炎热,便又领兵北上。快接近庐州地界时,他忽然接到了一封公文,打开一看,原来是庐州刺史郑綮派人送来的。郑綮用端端正正的公文体写道:为一郡百姓计,请不要兵犯庐州。黄巢看完,不禁哑然失笑,不过既然郑綮这么给他面子,他便下令大军改道,绕过庐州。于是,庐州便没有被黄巢军队惊扰。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郑綮一个绯鱼袋作为奖赏。三年任期满,他被征调入朝,他此时除去平时的花销,还积累下一千缗大钱,不便带着上路,便寄存在府库里。据说,后来庐州郡被盗贼攻破,他们取走了所有财物,但独独对郑綮寄存的一千缗大钱不动分毫

  郑綮平时喜欢说歇后语,也写诗,不过他的诗都很滑稽,据说他离开庐州的时候,与人送别,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连跟人送别都不肯严肃一点,他其他的诗也大致像这样,因此,大家把他的诗称为“

  他回朝之后,有看不惯的地方,便直接说出来,毫不顾忌。这惹恼了执政的宰相,宰相于是把他调任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负责人,事实上是脱离了朝政。不过,他的多次进谏虽然没起到什么作用,但名却慢慢传开了,大家都说把这样一个能进谏的大臣放在闲散的地方,宰相应该负责任。宰相只好又把他调回来,担任常侍唐昭宗即位,很想有所作为,挽救帝国的危机。于是,他便很重视挑选大臣。他看到郑綮的奏章经常“语出惊人”,用打油诗的方式来议论朝政,而太监们见皇帝对他感兴趣,便又把他平时说的歇后语读给皇帝听。一来二去,皇帝觉得郑綮这家伙应该是个有才学的人,可以让他担任更高的官职。于是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事实上已经步入宰相之列了。

  郑綮听说自己被任命为相,第一反应是,这真是笑死天下人了。亲戚们听说后都跑来柷贺他,他烦恼地摸着自己的脑袋说,让我这歇后郑五做宰相,看来天下的事情还真是可以预测了。他觉得自己不适宜做宰相,一再上表辞让,但都没有被允许。最终,只能马上任,不过,自上任后他一改前习,变得非常严肃。但是,三个月后,他还是以病为由辞掉了宰相的职务。

  这就是他辞掉宰相的过程,史书上的看法是他始终不是做宰相的料,所以三个月便做不下去了,而昭宗也发现他的政治才能不过尔耳,于是就顺水批准了他的辞呈。而张燧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郑綮能让黄巢下令改道能让盗贼不取他的一千缗大钱,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能够服众。而他说的笑死天下人以及其他的话,不过是谦虚罢了,是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为什么呢?在当时的乱世里,他清醒地看到,唐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他不想让自己成为亡国的宰相,更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主。

  所以,他就装滑稽,装不行,以自韬行迹。他的境界比起那些国家都要灭亡了还在争权夺利的大臣,不知道要高多少!不过,他的这种境界,那些大臣又怎么能够理解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