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王审知是如何创立闽国政权的?王审知在位期间有哪些事迹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祥卿,王潮、王审邽之弟。唐咸通三年九月生于光州固始县。系东晋名相王导第十七世孙,武则天宰相王方庆第六世孙。史载,王审知身长七尺六寸,面色紫润,方口高鼻,从军后常骑白马,军中号称“白马三郎”。王审知勇略兼备。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审知奉大哥王潮之命,与族兄王彦复一起,指挥部队攻打范晖所据的福州城,经一年余苦战,终克榕城,确立了王氏统治全闽的局面。景福二年九月,王审知被授以福建观察副使,协助大哥王潮掌管军政。王潮病,命其权知军府事。及王潮殁,审知便请二哥王审邽从泉州刺史任上来福州主政。审邽以审知治闽有功,坚辞不受。无奈,王审知“乃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授审知为福州威武军留后,兼检校刑部尚书。同年十月,唐授王审知为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光化三年(900年)二月,唐加授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俄改光禄大夫,检教司空,特进检校司徒。天复年间(901—904年),唐昭宗在凤翔为王审知御赐《朱昭》,授予其“自三品皆得承制除授”的特权。天佑元年(904年)四月,唐遣左拾遗翁承赞为册史,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邪王,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四月,后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继而于翌年进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自公元885年随兄进入福建,至其去世,在闽共历39年,其中在榕32年,主政全闽达29年。王审知作为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开创者,继承兄之未竟事业,荜路蓝缕,艰辛创业,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内兴邦国,外安睦邻,为闽国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显赫功绩。为此,《旧五代史》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为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五代前,福建地处东南辟壤,人才匮乏。王审知主政后,“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利用中原战乱、士民流亡的机会,从内地广聚人才,使之为振兴闽地服务。一时间,“四方名士,万里咸来”。在这批避乱闽地的中原士大夫中,有唐朝宰相王抟之子王□ ,唐朝宰相杨涉从弟杨沂,唐乾宁知名进士徐寅等,“皆依审知仕宦”。他们向王审知谏言介绍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职宦制度,为构建五代王闽政权的上层建筑、传播中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王审知还从当年随其兄弟三人一同入闽的诸公中,选了一批治国人才,委任他们为地方长官,如颜仁郁、邹勇夫、张睦、詹敦仁、邹馨、袁昭、邓琚等,后均成为当地政治、经济的决策者,他们带领入闽的移民,开发垦植,造福一方。据史料统计,中原士民随三王入闽者计有万余人,有72姓之多。郑成功、施琅、林则徐等,均系当年随三王入闽者的后裔。更为难能可贵者,王审知不仅重用中原籍的人才,对福建本籍的人才亦大胆提拔,委以重任。如翁承赞归闽后被王审知举为相辅,陈峤被委任大从事,黄滔被委任节度推官,等等。王审知这种举才不避亲疏、勿论乡党的宽阔胸襟,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由衷佩服与拥戴,黄滔曾感慨道:“闽人任闽中机要人员,自审知始。”翁承赞等人不辱使命,竭力为闽王效力,如兴办四门之学之举,即是由他倡议,得到王审知采纳的。此举既行,便为闽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王审知兄弟出身农家,饱经战乱,深知民间疾苦。执政之后,即以恢复发展经济为其施政纲领,着意安定民生,造福于民。王审知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为了发展农业,在山区,他鼓励农民开荒垒梯田,使“草莱尽辟”;在沿海,则围垦造田,使福建的耕地面积得到较大的增加。减轻农民的赋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一环。为此,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由于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农事的现象。为了发展生产,王审知还派兵造堤营田,在各地兴修水利。如在福州疏浚西湖40里,溉田无数。此外,长乐、福清的海堤,连江东湖和晋江六里坡,南安自家陂与九溪十八坝等,均系当时建造的著名水利设施。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福建民众“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王审知还设“百工院”,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在闽地加以推广。当时,泉州的丝绸纺织,德化和泉州碗窑的陶瓷,安溪、建州的茶叶,福州、安溪的炼铁,尚卿的冶银,宁化的铸铅等,均已成为特产,除自用外,还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与贡品。

  福建濒临东海、南海,适于海运。早在唐中后期,福州、泉州两大港口就已通商国内外。王审知利用福建的这一优势,进一步开拓港口,发展对外贸易。他命张睦领榷商务,制定合理的商贸政策,管理商贸往来事宜,“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除充分发掘福、泉两大港口的吞吐潜力外,王审知还指挥工匠开山炸石,在黄歧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新建了甘棠港。王审知的这一开放式的重商思想与大胆的对外贸易举措,是对我国古代传统的“农桑为本,商为末”的经济思想的突破,使其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当时,福建的海运,内可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外可达日本、新罗、占城、三佛齐和东南亚各国。先将福建的茶叶、陶瓷、铜铁、纺织品、纸张等土特产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象牙、沉香、犀角、珍珠、玳瑁、玻璃等货物运回国内,使福建外贸从过去的转口贸易一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心。后来,泉州港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大港。至宋代,此港江面上每日至少要聚有15万艘船只,此一繁忙的海上航运盛况,均与王审知当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直接的关系。

  福州旧有冶城,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又扩建为“子城”。至唐僖宗中和时(881—884年),福建观察使郑镒曾拓展“子城”的东南隅,但仍觉狭窄,不便于福州的发展。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下令在“子城”外再扩建“罗城”,共设8个大门、9个便门、3个水门,周围26里计4800丈。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在“罗城”的基础上,又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城,合大城而为三”。“夹城”筑成后,使福州的旧城面积扩大了7倍多。这一利国利民的城建工程,深受官民赞许。在翁承赞撰的《王审知墓志铭》中,对此作了这样评价:“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筹谋。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在筑城的同时,王审知为使福州城“水陆无滞”,还对福州的江流、沟洫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趋便利。

  王审知熟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鉴于当时八闽荒服初辟,民多目不识丁,文教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状况,他在主政福建后,即在各地广设学校,培养人才,使教育从门阀子弟专有变为民间共有。当时,闽国境内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学,并实行免费招收学童入学。学生不收学费,这在当时为世间所仅有。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接受谏议大夫翁承赞的倡议,于福州城南兴贤里置“四门学”,进一步提升办学的层次,使之成为当时的高等学府。后又在九仙山(今于山)创办“鳌峰书院”,以吴勖为大教授,选拔奖掖优秀学子。王审知还亲临阅卷,论才授职,铨叙任官。一时,学习之风大盛,使福建“自成洙泗之乡”。

  在创办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王审知还注重成人教育。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他采纳翁承赞的建议,注意采集民谣民歌,利用文艺形式作为开导民风的工具,使民众得以了解政府的施政纲领。此外,他还让分管农业的颜仁郁自编了“归田倡农”的歌谣教材,教农民歌唱。采取这一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农民,实属一大创造。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十国争雄。置身于乱世的王审知审时度势,确立了韬光养晦、保境安民的基本方略。对内,他平息动乱,整顿吏治,稳定政局,加固城防,以求社会安定祥和。对外,则奉中原政权唐、后梁为正朔,对其始终称臣纳贡,凭借唐、后梁的声威,使邻国找不到兴兵犯境的口实。如当时吴国对闽的威胁最大,时怀兼并闽国的野心,但碍于王审知依附于后梁,便不敢轻举妄动,只对闽国搞些小规模的滋衅。因有后梁的有力保护,即使王审知怒斩了吴国派来闽国寻衅的使者李知远,吴国亦未敢对闽大兴干戈。因此,当有人劝其称帝时,王审知坚定地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为了与邻国和睦相处,王审知还于贞明二年(916年)把自己的三女儿琅邪郡君嫁给吴越王钱鏐的儿子钱传珦为妻。次年,王审知又命次子王延钧迎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为妻。这一政治姻亲的形成,强化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消除了祸端,保证了闽国的安宁。史称“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王审知出身平民之家,深知创业艰难。为王之后,仍能勤劬为政,廉洁自律。史载, 王审知“常蹑麻履,府舍鄙陋,未尝营葺。”他“为人俭约,常衣袖绔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有一次,出使南方的一位官员回来后献给他一个珍玩玻璃瓶,王审知审视沉思良久,遂掷瓶于地,对左右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沮之,俾后代无为渐也。”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病逝于福州,享年64岁。谥曰忠懿王。庙号太祖。七终而后,奉安于闽县灵岫凤池山。出葬之日,举国恸号,送葬官民,汹山涌海。七年之后,移葬于福州北部莲花山南麓。后人为了纪念其伟绩,将王审知故宅改为“忠懿王庙”。唐礼部侍郎于兢为其撰德政碑(系王审知生前所撰),宋福州刺史钱昱撰“忠懿王碑”。此二碑,一通竖于门外,一通立于门内。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