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最悲剧的重臣, 深得咸丰帝信任, 却因一顿饭得罪了慈安和慈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痛楚。我国历史上有两次鸦片战争,其实真正与鸦片有关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使用坚船利炮让贩毒合法化,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大毒枭们也都纷纷效仿之。而就战争对中国结果之影响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其实并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来得那么大,最起码对清王朝的统治者还依旧能够稳坐紫禁城金銮殿之上。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个原本与鸦片没多少直接关系的战争,其恶果确实令国人痛心疾首,不但武力没有拼过外国人,丢了大片国土,就连皇帝老儿也被迫逃离了北京,离开了他的心爱之地——圆明园。

  其实咸丰皇帝本不应该落得狼狈逃离这般田地,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咸丰皇帝干了一件“硬气”事儿,那就是单方面“撕毁”条约并逮捕外国派来敦促中国履行条约的使节,这还不算完,还责令八旗“铁骑”跟外国军队在京城之外,来场决一死战。决战之时,站在高楼之上观战的民众众多,大伙本都想一睹我军铁骑之风采,等着看我方主帅僧格林沁王爷如何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但是结果却让国人大失所望,我方将士虽冒死奋勇向前,但血肉之躯如何能够抵挡枪林弹雨?战事发生不久,我军便溃不成军,站前之威风一泻千里,观战民众则抱头痛哭,仰天长嚎。

  咸丰皇帝_图

  战报呈到咸丰皇帝手中,皇帝顿觉眼前一片眩晕,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咸丰皇帝,此时也是有苦难言,感觉自己被这些臣工们骗了,当初都说洋人下了船绝不是我铁骑对手,而如今却是这般境地。在僧格林沁的战报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建议皇帝赶紧“跑路”,洋鬼子要进城,这将关系到圣上安危。早已经被吓破胆的咸丰皇帝,无奈之下只好接受这一建议,当然对外绝不能称逃难,只好称之为“北狩”,是度假去了,“度假”的地点就在热河行宫。

  其实外国人并没想把咸丰皇帝怎么样,外国人要求的只是利益,并没有统治大清的想法(俄国人和日本人除外),所以只要皇帝履行条约之规定,咸丰皇帝依旧可以安然无恙,因此他的逃跑真的没有必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徒增许多麻烦和烦恼。由此可见,当时大清对国际外交之见识,可谓是一无所知,思维方式仍旧停留在“家天下”的层面。

  不管怎么说,咸丰皇帝仓皇上路北行热河,此时是咸丰十年八月,距离咸丰皇帝驾崩还有不足一年时日。由于事关紧急,皇帝家眷以及重要职能部门的臣工们只能仓促上路。皇后和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作为皇帝家眷必在随行行列,还有就是皇帝近臣,宗室户部尚书肃顺也是同行重要之人。这几个原本没有多少交集的人,就在这行程路上却结下梁子,而这道梁子正是肃顺人生悲剧的导火索。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_图

  作为皇帝最为倚重之大臣,“北狩”之行的大总管兼总调度非肃顺莫属。这一路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需要处理和安排,例如,各种公务的处理程序,随行人员的衣食住行以及皇帝个人事务等等,都是肃顺说了算。倘若在开平盛世,物资丰裕之时,这个大总管也许还好干些,但在当下这满目疮痍,物资匮乏之时,这个大总管可就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了。

  说了半天,这肃顺是何许人?肃顺乃第一代“铁帽子王”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第七世子孙,所以肃顺系宗室皇亲,但是由于肃顺是妾室所出因而并没有承袭祖上爵位的机会,又系远枝皇亲,所以肃顺成年出府后仅是闲散宗室身份,家底并不丰厚。但是,肃顺这个人比较有才华也有能力,他通过努力,在道光年间就考获“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并且开始在朝廷当差任职。

  肃顺真正发迹还是在咸丰朝,咸丰皇帝20虚岁登基上位,为了扭转王朝颓势,咸丰皇帝一改祖制,大胆重用宗室皇亲,因此肃顺之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怡贤亲王胤祥之五世子孙),得以委以重任。咸丰皇帝不但启用远枝皇亲,在其执政初年,咸丰皇帝破格启用自己弟弟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军机大臣,突破自乾隆朝以来亲王不如军机的祖制,大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之意。从这点看来,咸丰是一个颇有魄力的皇帝。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_图

  弦外之音暂且不论,我们回到本文主题,肃顺在咸丰朝官位是“火箭式”蹿升,从咸丰皇帝继位伊始擢升内阁学士,到咸丰十年正月受命御前大臣,肃顺的官职和职务都在上升和增加。“御前大臣”这个职称可能有些读者朋友不很了解,在大清王朝能够被任命为“御前大臣”之人,那绝对是皇帝心腹之心腹,御前大臣其实就是皇帝的总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对各种国家大事都了解并且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具有左右国家命运之能力。当年的和珅就是乾隆皇帝的御前大臣,乾隆皇帝对其几乎言听计从,由此御前大臣之重要可见一斑。

  此时的肃顺其权势已经到了肩比和珅的程度了,但肃顺与和珅不同,肃顺为人、为官都要比和珅正直许多。肃顺为官行事风格刚烈,为国谋忠从不顾及他人情面,言外之意肃顺为人能力有余而圆滑与城府不足。肃顺本着仅为皇帝、为大清负责的态度,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他亲汗疏满、重用汗臣,认为大清颓势唯有倚重曾国藩、胡林翼这样的有能力的汗臣才有机会扭转,他甚至扬言“旗人混蛋多”,认为旗人多为清朝的蛀虫,根本没有治国理政之才能。这还不算完,在清朝内忧外患之际,为了减轻国家负担,肃顺大力削减旗人福利,这一下算是将旗人都得罪光了,旗人有不骂肃老六(肃顺在家排行老六)者寥寥无几。


  热河行宫图(局部)_图

  肃顺的做法无疑是有利于国家基业,真是大快人心,但是在清朝,人情世故往往大于王法制度,绝大部分利益受损的旗人只会记得肃顺的“心狠手辣”而不会理解他的用心良苦。这一点,在北行热河的路上又被印证了一次。

  北行热河,名义上是“北狩”,是去“度假”,实际上就是逃命。既然是逃亡,一路之上的生活配给自然无法与京城皇宫相比。且如前文所述,物资匮乏又出行仓皇,随行所带之食物,仅能够保证基本供需。作为御前大臣、逃难总指挥的肃顺,自然首先考虑皇帝的衣食,至于其他人,甚至是皇后等后妃都只能次之。如此安排也似乎合情合理,但是肃顺比较过分的就是根本没拿皇后等各位娘娘当回事儿,对其衣食供给近乎吝啬。

  这一路上,这些女眷们每天就是以豆豉充食,皇后及贵妃每顿也就是一饭、一荤及一素的低标准水平。而肃顺对皇帝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衣食供给全是“高标准、严要求”,这哥俩儿一路上是有酒有肉,吃喝不愁。其他人暂且不表,就说这皇后和贵妃,还不得恨肃顺到牙根痒痒。尤其这皇后钮钴禄氏,出身名门,从小就受过良好家教的大小姐,再到进宫直到被尊为皇后,哪里吃过这般苦头,心中之愤懑更是可想而知。以至于,抵达热河行宫之后,皇帝设宴,皇后都没有好气的说:“流离羁旅,何用看席?请蠲之。”虽是气话,但是不满之意溢于言表。肃顺自然不能让皇后说蠲就蠲,总不能也让皇帝跟着吃一荤一素外加豆豉。

  于是肃顺开始摆大道理,强调皇后担心极是,国家危难确实应该节省,但是不能太过于节约,这容易让他人怀疑皇上的经济实力,如此有失国体。咸丰皇帝认为肃顺分析的有道理,于是表态:“肃六说不可以,酒席照办。”前文介绍,皇后出身名门,这点道理还用你肃顺啰嗦?心中的恶气又不知增添了多少,这次肃顺是彻底把未来的两宫太后得罪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_图

  文章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肃顺已经在给自己的命运挖下了大坑,只是自己浑然不知而已。当然,我们虽不能将肃顺之命运定义为“一顿饭引起的血案”,但是世间之事往往是多因而至一果,所以这“一顿饭”也是干系之事。我个人认为,肃顺之所以如此对待慈安和慈禧两位,并不是简单的情商低的问题,而是他根本没有把这两位女人放在眼里。而两宫太后对肃顺极度不满之态度,京城里的王公大臣很快知晓,在这些“政治家们”的眼中,这都是扳倒肃顺的砝码。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也许“后党”在此时便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雏形,他们蛰伏起来,就等着肃顺落魄之时好将其一网打尽。世事难料,肃顺没想到,两宫太后没想到,甚至诸多“政治家们”也没想到,这落魄之时竟然来得如此之快。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