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一个弹丸小国竟然同时敢与暹罗和清朝两国作战,最后还拖垮清军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在历史上,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十全即是十全武功,意指乾隆年间清朝对外战争的十次胜利,按乾隆自己的话说:“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这十次对外战争的胜利,象征着清帝国的强盛武力,是乾隆一生的骄傲。

  但实际上,这十次胜利中却有那么一次十分的名不副实,那就是征缅之战。

  在与缅甸的战争中,清军损兵折将,直到最后都没能降服缅甸,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缅甸名义上的臣服。

  晚年时的乾隆时常说到:“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征缅的失败,由此成了这位十全老人唯一的的痛处与遗憾。

  ▲平定回部献俘。

  缅甸的野心与清朝初期的绥靖

  缅甸,在元朝和明朝时曾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嘉靖以后,明朝逐渐衰落,缅甸逐渐开始摆脱中原王朝的控制。

  明朝末年,缅甸东吁王朝覆灭,贡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渐强盛,开始骚扰中国的云南各省,很多云南当地的土司由于畏惧缅甸的军力,开始向缅甸王朝纳贡,当时的明朝由于内忧外患,对缅甸亦采取了绥靖政策,每年通过赏赐马匹银子的做法来安抚缅甸。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缅甸更是变本加厉,频繁入侵中国西南边境,云南当地的土司屡次请求清廷予以援助,但是当时清朝正忙于与准格尔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南。

  乾隆当时针对缅甸问题说:

  “缅夷虽僻在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隶版图,亦非不可臣服之境。但其地究属辽远,事须斟酌而行,如将来办理,或可相机调发,克期奏功,不至大需兵力,自不妨乘时及事;倘必劳师筹铜,,或致举动张惶,转非慎重边檄之道”。

  可见,当时正忙于北疆事务的乾隆并不想两面作战,耗损清朝的国力,可以说是给予了缅甸最大程度的退让。由于乾隆的旨意,云南当地政府虽然不堪其扰,但是也不得不采取绥靖政策。

  直到1758年清朝平定新疆后,乾隆才将目光瞄向了西南,决定好好教训一下缅甸这个蛮夷小邦,用强大的武力惩罚触犯天朝国威的跳梁小丑。

  ▲清朝新疆。

  乾隆的征缅战略

  在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后,乾隆开始厉兵秣马,调兵遣将,乾隆先撤掉了之前应对缅甸骚扰不利的杨应琚,任命满洲镶黄旗人明瑞为总督、兵部尚书,总领征缅战事,统领云贵军队。

  明瑞作为平定回乱的名将,再加上是清廷外戚,一直深得乾隆的赏识,乾隆相信,在明瑞的统领下,清军一定能过关斩将,迅速降服缅甸蛮夷。

  为了帮助明瑞,乾隆皇帝一共调集了5万士兵以及1万5000匹战马,乾隆还降下谕旨,亲自指导前线的清军作战。

  谕旨写道:

  “此次我兵声势甚盛,克敌制胜,自可立奏肤功。“缅匪”此时或慑我军威,诡称服罪输款,“冀逭天诛”,明瑞等切不可稍存姑息,轻许纳降。“此等贼匪狡诈性成”,去岁楞木、铁壁关等处,屡次诈降,以缓我兵,及兵稍退,旋复抗叛,断不应为其所愚。况我兵自去岁新街至今春木邦,临阵损伤者,颇亦不少,“此非犁穴诛渠,尽歼丑类,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尤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并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蛮服”。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态度鲜明的表达了对缅甸的厌恶痛恨之意,谕旨中明确让明瑞一定要将缅人赶尽杀绝,绝不可手下留情,轻易纳降,只有让缅甸损失惨重,生灵涂炭,缅甸才能吸取教训,不敢再犯天。

  而在最后,乾隆已经做好了将缅甸占领,并设置土司管理的打算。这一次,乾隆是真的打算彻底解决缅甸问题,还西南边境一个安宁。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惨绝人寰的眉苗之战

  在乾隆绝不留情的方针指引下,明瑞带着5万清军出征了,明瑞兵分两路,一路经由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进攻,一路则经由兴威继续向南深入大山土司领地。

  明瑞最后的目标是两路大军以钳形攻势合围缅甸首都阿瓦,其中,北路军由清将额尔登率领,明瑞则是亲率南路大军,直接寻找缅甸军主力将其歼灭。

  虽然清军人数众多,但是缅甸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缅甸潮湿闷热的气候与各种奇形怪状的毒虫会不断消磨清军的锐气与实力。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清军在远征的路上因为瘴气密布,疟疾肆虐,无数的士兵在途中痛苦的死去,而清军作为一支传统的封建军队,完全没有完整的医疗制度和合格的军医。

  因此,在与缅甸人交战之前,已经有多达四分之一的人陷入病痛之中。

  伴随着清军的伤病,清军的作战形势很快逐渐恶化,清朝的北路军屡次进攻老官屯堡垒,但是缅甸人借着从葡萄牙进口的火器拼死抵抗,清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中弹者达500人,总兵王玉柱战死。

  一连串的挫折终于使额尔登信念崩溃,他违背明瑞的命令,径直率领北路军私自撤回了中国,使得明瑞的南路军孤立无援,处于缅甸人的包围之中。

  虽然孤立无援,但是傲慢的明瑞依然相信自己能够轻易战胜缅甸人,他率领3万军队一路过关斩将,肆意砍杀,一路杀到了距离缅甸军事要地阿瓦70里的地方。

  明瑞的英勇震惊了缅甸国王孟驳,此时缅甸人的主力正在与邻国暹罗血战,几乎调不出多余的兵力来抵抗清军,在东拼西凑之下,缅甸王终于组织了一支1万2000人的部队来抵抗明瑞,但是缅甸王深知,自己的部队多为步兵,以火器游击见长,在平地战绝对无法抵抗清军的八旗骑兵。

  因此,面对明瑞的大军,缅甸人选择坚守不战、坚壁清野。

  明瑞屡次向缅甸人挑战,但缅甸人无论如何也不愿出城作战,轻敌的明瑞鲁莽的向缅甸人的营寨发起了冲锋。

  缅甸人躲在栅栏后面,用从西洋进口的燧发枪不断瞄准清军的要害,清军大部分为绿营步兵,没有铠甲护身,往往只配有一把腰刀和藤牌,因此,简直成了缅甸火枪手的活靶子,无数的清军在缅甸人的火力齐射下倒下,而缅军由于栅栏的保护,却让清军简陋的火器无计可施。

  虽然死伤惨重,但清军将士依然前赴后继,誓死拼杀。在一番血战后,明瑞终于取得了胜利,清军歼敌2000,俘虏34人,乾隆闻讯大喜,加封明瑞为一等公。

  清军虽然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但是实际上付出的伤亡却远大于缅军,清军一方面因伤病原因减员严重,又在蛮结之战中被缅军的西洋火器杀伤甚多,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

  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明瑞依然率兵深入,缅军则是坚壁清野,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清军后勤。而明瑞军队的两翼也不断遭到潜伏在丛林中缅军的骚扰攻击,缅军隐藏在密林中,不断用精准的西洋燧发枪袭击清军步兵,一路上,明瑞的军队损兵折将,并因补给匮乏而士气低落,清军俨然已经难逃覆灭的命运。

  注意到清军的疲惫后,缅军统帅玛哈看准时机,借着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迂回到了清军的后方,从清军的背后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正面的缅军也开始发起反攻,清军被生生困在了眉苗地区,在两面的攻击下,清军顿时陷入了两面夹击无处可逃的地步。

  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包围圈越来越小,在缅军的总攻下,清军终于崩溃了,大批大批的清军将士像待宰的羔羊一样被缅军屠杀,明瑞则因为绝望自缢而亡,眉苗成为了征缅清军的大坟场,密密麻麻布满了清军的尸体,根据缅甸人的统计,清军除了2500人被俘外,3万清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成功回到自己的家乡。

  远征的清军将士们,就这样死在了异国他乡,与祖国相隔两地,永生不得相见。

  ▲伊洛瓦底江上的缅甸战船。

  败于火器的清军

  明瑞失败后,乾隆大怒,立即处死了私自回国的额尔登,并积极准备下一次征缅之战。

  第四次征缅之战,乾隆动用4万兵马,9万民夫,,并汇集铁将军阿桂等名将,水陆并进,一齐征缅,但是缅甸人再次凭借强大的火器与清军周旋,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清军又一次陷入了僵局。

  尤其在水战中,缅军运用西洋大炮不断轰击清军战船,导致数十艘清军战船被炸毁,而清军的火攻战术也接连失败,此时此刻,连阿桂都劝说乾隆议和,并说明他的军队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

  最终,由于与暹罗和清朝的两面作战,缅甸人逐渐支撑不住,主动与清军议和,这场耗费清廷911万两白银的战争才宣告结束。

  两次征缅,清军动用优势兵力和一干名将,却对缅甸久攻不下,最后牺牲众多才换来了一纸和约。

  反观缅甸,一个弹丸小国,与暹罗和清朝两面作战,一直处于兵力的绝对劣势,却可以坚持的如此之久,原因是什么?

  一是缅甸固有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帮助缅军拖垮了清军。二则是缅甸善于学习,充分引进了西洋最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

  ▲清朝名将,阿桂。

  如果说16世纪的火绳枪对于传统的冷兵器还没有太大优势,那么到了18世纪,在欧洲,更为精准的燧发枪和前膛炮已经彻底让刀矛弓箭等传统的冷兵器退出了战场,18世纪已然是火器的时代。

  相对于善于学习的缅军,清军已然处于冷热兵器的过渡阶段,火器与明朝相比依然没有进步,早已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实际上,征缅战争结束后,就有征缅将领因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议乾隆发展火器,富国强兵,但是乾隆却仍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对此置之不理。

  乾隆不会想到,就是这些被他讽刺为“奇技淫巧”的火器,最终在1840年英国人的手里卷土重来,并最终打开了大清的国门,让清朝走向了灭亡。

  清朝对于火器发展的怠惰,清楚的表明任何轻视科学技术的反智主义终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