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这位奇女子一生辅佐三代帝王,死后棺材38年不下葬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清朝初年,为了维护女真和蒙古两族的友好关系,清廷有一项既定政策,也就是俗话说的“满蒙联姻”。这次,代表蒙古和女真一族的首领皇太极联姻的就是大玉儿,即,后来的孝庄文太后。

  她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的传奇。

  在她十三岁时,被她的兄长吴克善送入宫中,封为庄妃。自此以后,大玉儿与这座紫禁城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从皇太极,顺治再到康熙,历经三个时代,她主持了清朝的多项大事,真可谓是一位奇女子!

  大玉儿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件事,就是“庄妃劝畴”:

  据传,1642年,清军抓获了明朝有名的封疆大臣,洪承畴。洪承畴若是归顺了清朝,对清朝来说有极大的好处。此时,一旦洪承畴归顺,以其的影响力,清朝招揽有才能之士,可以说,瓦解明朝统治的障碍又会被扫除一部分。

  之后,皇太极命令手下人将洪承畴带到盛京,下令让已经归降的汉臣劝降洪承畴。但是,洪承畴其人颇有几分气节,为人坚毅,“延颈承刀”,不愿归降。这就让皇太极伤透了脑筋,愁容满面。

  大玉儿见此情况,提议让她去劝服洪承畴。洪承畴其人刚正不阿,但是,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好美色。大玉儿扮成一个汉族侍女,进入关押洪承畴的地方,不提政治,只是安慰:“以壶承其唇”,亲手为洪承畴喂下姜汤。

  此时的洪承畴,从昔日的明朝重臣,指挥百万军队的将军沦落为异族的阶下囚,心理落差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突然出现的汉族侍女,温柔劝解,所以,短短几天便攻破了洪承畴的心防。

  就这样,大玉儿短短几天便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看着时机成熟, 大玉儿向洪承畴挑明了自己的身份,指出了明朝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并且,表达了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在大玉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解下,洪承畴终于放弃了无味的抵抗, 归顺了朝廷。

  虽然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并未在正史中有所记载,因此,此事的真实性尚且存在疑问,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我们中从可以看出,大玉儿对于政治活动的敏感性,这就说明,她的政治素养是极高的,于是,当重大政治事件发生的时候,大玉儿能够很快地把握时机,掌控全局。

  那么,多尔衮和大玉儿是什么关系,能够让多尔衮放弃帝位,甘心辅佐顺治帝呢?

  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说法,叫做“太后下嫁摄政王”。也就是说,大玉儿为了保住顺治帝的帝位,下嫁了摄政王多尔衮。这种改嫁的习俗在草原上很常见,但是,在当时的中原人民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于是,也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那么,这种言论到底是真是假呢?学术界至今仍在探索。

  支持这个言论的人认为证据有三:

  其一、是明遗民张煌言写的《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诗写于顺治七年。诗中描写了慈宁宫中张灯结彩,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当时慈宁宫中住的可不就是大玉儿,孝庄皇太后么?那么,就是说,这是大玉儿和多尔衮的婚礼,即表明了太后下嫁。

  其二、是《东华录》中所写,多尔衮的罪状中有一条就是自称“皇父摄政王”,还经常进入皇宫内院,仿佛是在指责多尔衮与大玉儿私通,逼迫大玉儿下嫁。

  其三、则是因为大玉儿死后留下的遗嘱,是让康熙不要把她和皇太极合葬,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那么,这是否也是侧面证明大玉儿因为下嫁多尔衮而觉得无颜和皇太极合葬呢?

  但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也有其理由:

  其一、写诗的那个人是明朝旧臣,对清朝怀有敌意,他写的诗能当真吗?所以,他肯定是要诋毁大玉儿啊。

  其二、“皇父”这个称呼,在古代就和“仲父”这些称呼一样,只是个尊称。至于所谓的“皇宫内院”,多尔衮或许与后妃有私,但是,不一定就是大玉儿。

  其三、就更离谱了,大玉儿不要求合葬是因为孝端皇后,且帝后不合葬是有旧例的。并且,综上,并没有一条同年的史证能够证明,太后下嫁的,所以,此事纯属谣传。

  那么,如果大玉儿并没有下嫁多尔衮,她是如何防止多尔衮谋朝篡位的呢?

  众所周知多尔衮觊觎皇位已久,但是,册封福临一事是他在诸王面前提出的,所以,他难以出尔反尔。再加上,大玉儿敏锐的政治眼光,做出了正确的对策,这才保全了福临的王位。

  最终,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至此,大玉儿的棺材整整放了38年。

  虽然,大玉儿虽已过世多年,但是,有关她的秘密,仍然值得众人去探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