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位王爷为清朝尽心权力,最终还是1912年灭亡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9分类:历史
《南京条约》是大清王朝前所未有的耻辱,然而,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没有任何反思,他将战争失败视为偶然,将失败责任归于办事大臣的无能。他力行节俭,个人品质高尚,但是他因循守旧,认识不到世界的变化。
继任的咸丰帝多少有点振作之心,比如整顿朝政、打击腐败。不过,他的施政方案,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政治上没有新创设、经济上没有新形态、外交上没有新手段、思想上没有新观点,军事上除了湘淮军的崛起,也无值得关注的改革。
在除旧布新方面,道光咸丰父子俩都鲜有作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整整20年,清廷继续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酣睡,进步就别提了,局势一天比一天烂。
咸丰地画像。
幸运的是,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訢成长起来了。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咸丰帝逃往热河,奕訢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奕訢这一年只有27岁,已积累了8年的行政经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有胆识有谋略。议和甫一结束,1861年1月,他就请求建立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议得到批准。
总理衙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奕訢以亲王身份执掌。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于外交,它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
这一年8月,咸丰帝病死。他的死,倒给大清迎来一丝曙光。慈禧太后和奕訢趁机联合发动政变,从顾命大臣手中夺得统治权。随后,慈禧封奕訢为议政王,授领班军机大臣。此时,慈禧在政治上还比较稚嫩,帝国大事,多由奕訢决策。
奕訢年轻时的照片。
借着这个优势,奕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革故鼎新,率先提出“自强”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掀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推动大清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奕訢所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大清,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已持续了十几年,财政耗尽,湘淮军拼尽死力,终究收效甚微。军队不行啊,得整顿。
他首先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进言慈禧太后允许曾国藩、李鸿章雇用洋人训练士兵,购买洋枪洋炮,还令曾国藩学习自铸枪械,兴办军事工业。
要适应新形势,须有新式教育,奕訢当然看到了这一点。1862年夏,他设立同文馆,不仅教授外语,还逐步开设化学、物理、天文、国际法、政治经济等西方课程。
1866年,他还开创性地派考察团出国考察,之后又派遣更高规格、更大规模的使团出访欧美,开阔官员的眼界。
慈禧太后晚年照片。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开办的新式企业、新式学堂等洋务事业,要么受命于奕訢,要么依赖奕訢提供政策支持。
在“尊王攘夷”的国度,大部分臣民抱残守缺、盲目自信,奕訢面对着残酷的舆论环境,他的行动处处受到掣肘。
比如在他筹建同文馆之时,同治皇帝的师傅倭仁就曾跳出来,坚决反对学习西方,认为只有儒家伦理才能救大清,指责奕訢是在“变夏为夷”,将会酿成亡国灭种的大祸。
奕訢不得不苦口婆心去解释,谋求慈禧的首肯,甚至不得不动用政治手段打击倭仁,使他在权力被削弱后才收敛了公开阻挠的态度。
1871年前后的奕訢。
奕訢遭遇的阻力几乎是普遍的。当时还有人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摆明是在嘲讽奕訢了。
领导洋务运动,平等对待甚至高看洋人,导致守旧派在背后骂他“鬼子六”、“六洋鬼子”。设使没有这个“鬼子六”,清朝延续道光、咸丰的政局,那么,哪里还有清朝的近代化呢?哪里还有“同光中兴”呢?它哪里还能苟延残喘到1912年呢?
著名历史学者吴相湘曾说:“(奕訢)处中外流言庞杂之际,坚持定见,忠诚谋国,推腹心于将帅,示信义于欧美。同治改元,内政外交日有起色,满清国祚得以延长,实利赖焉。”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无奈的是,因手握大权,慈禧对他猜忌防范,处处压制,使得他在政坛上多次起起落落,中年以后,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已经大为削减。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