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个皇帝口中?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当前网路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如此霸气的话,到底是谁说的呢?其实是西汉时期的陈汤说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源:

  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反击匈奴的三次大规模战役,经过这三次大战,匈奴人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已经解除了,正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随着匈奴人军事实力的日益衰败,匈奴贵族之间发生了分裂,汉昭帝时,有五单于争立事件,至此,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正式投降汉朝,宣帝亲往长安郊外迎接,呼韩邪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来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从此以后,南匈奴逐渐归附汉朝,一部分匈奴人甚至开始定居并从事农耕活动。

  而呼韩邪单于的哥哥郅支单于则杀害了汉朝使臣谷吉,为防止汉廷的报复,郅支单于带领北匈奴的部分族人一路逃到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附近,这一片区域在当时叫做康居国,郅支单于逃到康居国以后,受到了康居人的庇护,因为康居想借匈奴之兵称霸西域。

  (康居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图为哈萨克斯的军队)

  当时的郅支单于想在西域地区重建强大的匈奴帝国,屡次派兵攻打本已归附汉朝的乌孙和大宛。

  建昭三年(前36年),汉元帝任命陈汤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当时的西域都护府正校尉是甘延寿,陈汤向甘延寿建言,应该联合西域诸国打击北匈奴,但遭到甘延寿的拒绝,甘延寿坚持认为应该先上奏汉元帝,获得朝廷的许可,方可出兵,无奈之下,陈汤只好趁甘延寿生病期间,矫诏发兵。

  陈汤伪造了汉元帝的圣旨,征发汉朝在车师国的屯田兵以及西域属国的士卒,共计4万余人,兵分六路,沿塔里木盆地,翻越葱岭,到达康居国,进军至郅支城下,围困郅支城,自知无路可退的郅支单于只好死守城内,等待康居骑兵的救援,但汉朝军队很快就打败了1万多康居骑兵,康居援兵被打退以后,汉军攻入郅支城,城内四面起火,郅支单于在乱兵之中被斩杀。

  公元前36年发生的这场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郅支围城战,郅支围城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队远征至最西端的一次战役,此役,汉朝军队大获全胜,俘虏了1万多名匈奴士兵。

  

  (西域诸国形势图)

  公元前35年,甘延寿与陈汤带着郅支单于的首级来到长安,向西汉朝廷告捷,汉元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也没有追究陈汤矫诏发兵的罪行,还把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了“槀街”之上示众十日,槀街是当时西汉接待各藩属国使臣的邸第,汉朝的这一举动对远在万里之遥的西域各国起到了震慑作用,正如甘延寿和陈汤在昭书中所说的那样,“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所部因为归附汉朝而得到了妥善安置,北匈奴郅支单于因为反抗汉朝而被斩杀,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东汉时期的人所说的那样,“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

  (从太空中俯瞰巴尔喀什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可以说是汉廷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汉武帝时期,卫氏朝鲜杀害了汉朝使臣,阻止周边小国入贡汉朝,武帝遂发兵五万攻灭了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大宛国盛产汗血马,当时的汉朝正在与匈奴交战,汉武帝想得到汗血宝马,用来改良汉朝的马匹品种,以取得对匈奴作战的优势地位,遂派遣使臣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出使大宛国,换取汗血宝马,大宛国国王毋寡以汗血马是国之瑰宝为理由拒绝交换,汉朝使臣为维护汉廷的声誉,反把武帝送给大宛国国王的一匹以黄金铸造的金马给打碎了,并准备回归汉朝,但是呢,大宛国国王却把汉朝使臣给杀害了,抢走了汉朝带来的大量的金银财宝。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愤怒,派遣大将李广利远征大宛,汉军围困大宛贵山城达40余日,自知不敌的大宛贵族只好杀害了国王毋寡向汉朝求和,大宛国国王“头悬北阙”,这是一场因为汗血马而发生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也被称为“汗血马之战”。

  汉朝军队果断出击北匈奴,灭了北匈奴在郅支城重建的国家,解除了郅支单于所部对汉朝的威胁,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现在网上流传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即来源于此。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