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西晋的八王之乱指的是哪八个“八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西晋皇室之间互相争夺整个中央最高权力,同姓王之间“同室操戈”而引发的战乱。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为西晋这场内斗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参与者,因而在史书上将其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即公元265年,晋武帝在建国后,吸取曹魏政权灭亡的教训(曹魏政权没有对宗室委以重权,导致政权落入外姓之手),大肆分封同姓王,并且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在同姓王的封地内,可以自行任用官员、收取租税,封地之内还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是没有实际的行政权。晋武帝打心底认为,我给与你们这么多的权利,你们一定会安分守己,始终支持朝廷中心。但是,晋武帝这一做法,无疑是给日后的内乱埋下祸根。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这个时候,各个同姓王的势力已经不容小觑。晋惠帝即位时年纪尚小,元康元年,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旋即,贾后矫诏先使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永康元年(300年),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演成“八王之乱”。

  八王

  第二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联军数十万向洛阳进攻,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由司马同专权辅政。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联军进攻洛阳。司马颙任张方为都督,率精兵7万东进;司马颖也发兵20余万南下;司马乂麾下也不下数万人。交战各方兵力约在30万人以上,号称百万,为“八王之乱”以来军队集结最多的一次。

  八王之乱

  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

  同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

  公元306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同年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无数的宗亲王室死在了这场皇权斗争中,百姓流离失所,西晋的经济也被大肆破坏,从而加速西晋王朝的灭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