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汉光武帝刘秀的两大绝技:一个助曹操稳定内政,一个助刘备天下三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三国时期有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的故事:

  其一是曹操焚信。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爆发大战,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大胜,袁绍大败。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袁绍的辎重图书珍宝,意外发现许都官员和军中为了向袁绍表效忠,暗中写给袁绍的书信。

  如何处理这些书信?

  有人建议按照书信进行追查,曹操却下令将其全部焚毁。有人不解,曹操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魏武帝纪》)意思就是说:当时袁绍势头强劲,我曹操自己都难以确定能不能保住性命,何况是他们这些人呢?

  其二是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在新野时,谋士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起初还不太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对徐庶说:“你去请他。”徐庶却说:诸葛亮是大人才,“不可屈致也”,你应该亲自去请他。刘备于是亲自去请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曹操焚信,体现了曹操的胸襟气度;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看完这两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曹操和刘备之所以能够与孙权三分天下,各成一方雄主,确实是有原因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焚信和三顾茅庐这两个故事被罗贯中演义得十分精彩,但那都是文学艺术的东西,我们不去说他。

  有意思的是,曹操焚信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实际上很可能是学自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就是说,最早干焚烧书信和三顾茅庐之事的是汉光武帝刘秀,曹操和刘备只是偷学了刘秀的做法而已。

  刘秀焚信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任命刘秀为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前去平定黄河以北地区。

  原西汉已故赵缪王刘元的儿子刘林建议刘秀,在列人县境内决开黄河,用以淹没赤眉军。刘秀没有听从,前往真定。刘林等于是率领数百人进入邯郸城,立假冒汉成帝儿子刘子舆的王郎当皇帝,然后派出将领向幽州、冀州夺取土地,并把文告分送各州、各郡。赵国以北、辽东以西,都望风响应。

  更始帝大怒,派尚书令谢躬领军与刘秀会合,讨伐王郎。刘秀围攻钜鹿,战事不利,一月有余不能取胜。

  耿纯于是向刘秀建议说:“我们长期围守钜鹿,官兵将会疲惫。不如趁大军士气旺盛进攻邯郸,如果王郎被诛,钜鹿用不着战斗自会服从。”刘秀采纳。

  更始二年四月,刘秀自率大军向邯郸挺进,一路势如破竹,不断获胜。

  王郎派谏大夫杜威请求投降。杜威强调王郎确实是汉成帝刘骜的嫡亲骨肉,刘秀说:“假使汉成帝复活,也不能得到天下,何况他的冒牌儿子?”杜威又请求封王郎万户侯,刘秀说:“饶他不死已经够了。”杜威大怒离去。

  刘秀接着对邯郸发动猛攻,历时二十余日,邯郸陷落。王郎乘夜逃走,王霸追捕擒获,就地斩首。

  刘秀检查王郎的文书,发现有自己的官吏与平民的奏章数千,奏章上除了向王郎表示效忠外,还有谤毁刘秀的内容。但刘秀并不察看,他集合全体将领,用火烧毁奏章,说:“使背叛的人安心。”《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焚烧书信,大概就是从此处学去的。至于刘备三顾茅庐,也可能是学自汉武帝刘秀。

  刘秀三顾茅庐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会稽余姚有一个人叫严光,字子陵,少年时曾与汉武帝刘秀是同学,两人关系不错。等到刘秀称帝后,严光改名换姓隐居起来。

  刘秀知道严光贤能,派人画了严光的画像,并四处寻找。后来,齐地有人报告说:“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刘秀怀疑这个人就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少年同学严光,当即备安车,派特使前往聘请,“三反而后至”,聘请了三次严光才答应前往洛阳见刘秀。

  刘秀见到严光,十分高兴,请严光到宫里叙旧,两人相谈甚欢。夜晚,刘秀留严光在宫里同床居住,不料严光睡姿不太好,睡熟之后竟然把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刘秀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之后,刘秀想要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不肯接受,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建武十七年,朝廷又一次征召他,严光仍不就。严光八十岁时,在家中去世。刘秀倍感哀伤,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严光。

  由此看来,曹操和刘备都是十分善于学习的好学生,他们各自学了刘秀的一个技能,结果便割据一方。而刘秀一人拥有这两个技能,故而能统一天下。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