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司马懿留下这个残局,把唐代三皇帝弄得焦头烂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2分类:历史

  正在热播的虎啸龙吟,让我们对司马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扒一扒他的历史经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平定孟达反叛,击退诸葛亮进攻,平定匈奴,最出名战绩就是以少胜多,平定辽东。

  他一生最大的战功便是平定辽东,公元239年,司马懿率领4万军队,征战辽东,用一年的时间,最终收复了割据48年之久的辽东半岛

  黄巾起义之后,各路势力群起争霸,天下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其中公孙氏占据了辽东,成为魏蜀吴之外的另一股势力,在辽东四代君主中,公孙渊是最有野心的一位,最终也因为他的野心断送了辽东,公孙渊利用三国对峙的局势,在魏国和吴国之间左右逢源,从而坐收渔翁之边。孙权此时也正好利用辽东对抗曹魏,对魏国形成战略上的威胁。此时的公孙渊,一心只想在辽东称王称霸,自立成国,而此曹魏一心对抗吴蜀,也就无心辽东,直至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国不会再进攻魏国,而东吴刚刚经历一场战败,不足以开成威胁,所以魏国终于可以空出手攻打辽东,拉开战幕!

  238年的正月,司马懿率领4万军队争战辽东,抵达辽东后,司马懿两次以少胜多,击败了辽东军队。逼得辽东军队不得不固守襄平城,司马懿自知兵少粮多,而城内兵多粮少,故盘踞城外,大军围困襄平,城内的辽东军队粮食无法补给,最终上演了人吃人的一幕,军心涣散。司马懿最终轻松占领了襄平城,彻底收复辽东。但城破之后,司马懿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7000余人全部屠杀。又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2000余名官员尽数斩首,将大批百姓到迁至中原,辽东数十年积累一夜覆灭,屠城手段之残忍,另人结舌。

  司马懿自此更是名声大躁,然而也正是此举,让辽东东面的高句丽趁势崛起,辽东残破之后,再无束缚的高句丽逐渐壮大,经常袭击魏国边境,幽州刺史毌丘俭不得不领命从幽州出发征计,虽成功击退了高句丽,但却无法继续控制,边境一直无法平静,到隋朝时高句丽已经拥有500万民众,成为东北亚大国,已以成为东北边境重大隐患。隋炀帝不得不调动百万大军三次征伐,但屡次战败。直到后继的唐朝经历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前后用50年时间,终于在公元668年彻底灭亡高句丽,消灭了这个边境大患。

  而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争战不断,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再加之司马家族后来的篡位,所以历史上对司马家族的评价并不高,虽功不可没,但终功过相抵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