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斩杀匈奴十数万,匈奴十年不敢妄动,又是奸佞一句话,身死国灭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一首《出塞》诗唱颂千古,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撼人心魄。《千字文》载:“起翦颇牧,用兵最精。”讲的是战国四大名将,秦之起翦:白起、王翦。赵之颇牧:廉颇、李牧。而其中李牧一战斩杀十万匈奴铁骑,打得匈奴人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和叩边,此后千年无人能望其项背!
李牧(不详-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位置最不好的,算是赵国了。它四面环敌,燕.齐.魏.韩.秦,七雄占了五。赵国不仅像别的诸侯国一样来同其它诸侯国进行你争我夺的殊死搏斗,关键还要应付来自北方匈奴民族的骚扰和入侵,赵国为了这一切,比其它诸侯国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光是修筑长城,就连绵数千里长,后来秦始皇修的长城,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赵国长城的基础上连接廷伸而成的。赵武灵王提倡的胡服骑射,也是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也非常成功的改革。
李牧早年的经历史书没有记载,《史记》中关于他的记载一开始便是“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他人生的辉煌也正是从抗击匈奴开始,作为深受赵国王廷倚重的边将,李牧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他可以将防区内城市的赋税充作军费,用以提升士卒待遇、整军备战。
李牧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大同一带),防御匈奴。他有权任命地方官史,他将税收集中在军中,作为军事开支,经常杀牛宰羊,犒劳士兵,他亲自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加强侦察人员,了解敌情。他为部下制定了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全军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久而久之,不但匈奴人觉得李牧胆小怯懦,而且连边关将卒也埋怨主帅李牧胆小怕事。赵王闻之,责备李牧,要主动进攻敌人,不要丢了国家的脸面,哪知道李牧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照样我行我素。赵王怒,召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了他边将的职务。
新上任的将军立功心切,只要匈奴来犯,就出兵攻打,结果大多败北,损兵折将,因边境战乱,农民无法耕种,牧民无法放牧,边兵和边民都怀念李牧,希望他重新为边将。赵王也感到非李牧镇边不可,又请李牧出任镇边将领,李牧闭门不出,说自己有病,难于守边关。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也知道边地离不开这位乌龟派将领,因此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李牧回到雁门郡之后,故伎重演,龟缩防守,压根不给匈奴人半点机会,匈奴人气的是牙痒痒,不过不善于攻城的他们却半点办法都没有。匈奴叫阵仍然坚壁不战,所有人都觉得李牧懦弱怯战,李牧却毫不关心,一心钻在阵法上。军队中士兵即使受了赏赐也无心享用,时刻准备着,希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高明的将领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一样,总是有着足够的耐心,等待猎物露出破绽,最终给予致命一击。等了近十年的李牧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他调集战车一千三百辆以及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进行军事演习,专门针对匈奴铁骑的一张大网也慢慢拉开了。
几年后时机成熟,李牧再用“品敌骄兵”之计。他派民众出关畜牧,人民满野,牛羊遍地,却只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得到消息,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命前军装败退却,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满载而归。这样几次三番,匈奴单于更认为李牧怯弱无能,是南下的大好机会,于是率领大批人马,企图全歼赵军,掠夺牲畜。李牧待诱敌深入,趁敌不备,指挥早已埋伏的两翼奇兵合力包围了匈奴,以十万射手万箭齐发,又因困于地势,匈奴的骑兵毫无用武之地,马匹受惊一片混乱。李牧于是又派出五万步兵勇士夹击,匈奴骑兵虽马上骁勇,但陆地战不及步兵,于是大败匈奴。此战歼敌十余万,并收服了襜褴、东胡、林胡三个部落,匈奴单于一败涂地,仓皇逃命。
《史记》记载此战:“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与匈奴决战只有一次,但仅这一次,就打得匈奴魂飞胆破,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极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此战打得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李牧也经过此战一洗贪生怕死的耻辱、成为响誉天下的名将。
诗人李白在他的雁门《古门》诗末尾四行曰:“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因为没有了像李牧这样的戍边良将,所以边塞之民就只有被豺狼虎豹一样的入侵者所蹂躏吞食。可见早在唐以前李牧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雁门郡一战,不仅给赵国北方边境赢得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也有力地配合了赵国国内政治形式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胜利。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每一个胜利背后,无不包含着李牧的贡献。
公元前260年,赵王听信敌方的谗言,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使得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秦军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成为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长平之战不久,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被剥夺了兵权的廉颇也因不堪忍受猜疑而客居魏国,这样,李牧就成了赵国唯一可以倚重的力量。
公元前246年,李牧奉调回朝,被任命为相国。此时的赵国尚未从长平之战的失败中恢复元气,和平是举国上下共同的愿望。武将出身的李牧脱下战袍,以赵国使节的身份出使秦国。他殚精竭虑、左右斡旋,终于不负众望,不仅与秦国订立了休战的盟约,还从秦国接回了赵国的质子。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李牧识破了桓齮的战术,不仅不去解肥下之围,反而趁秦军进攻肥下,大营空虚之时,出其不意地偷袭了桓齮的大营。这样,原本设计在肥下围歼李牧的桓齮不得不回师自救。也就是在桓齮回师自救的路上,李牧派出两路大军,一路正面诱敌深入,另一路大军则埋伏在战略制高点,待桓齮主力进入伏击圈之后,两路大军突然合围,桓齮率领的十余万秦军被李牧一举歼灭。
桓齮精心设计的诱敌之计,最终被李牧反利用,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肥下之战,一洗长平之战带给赵国的耻辱,打出了赵国的威风,更给了其他六国抵抗强秦的信心;肥下之战,再次显示了李牧在军事上的天才成就,是围歼战的经典范例,对后世“围点打援”战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向赵国发起攻势。此时,曾经是“战国七雄”的韩、魏两国已经臣服于秦国,势如破竹的秦军不仅享有心理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大将王翦的统率,可谓志在必得。
李牧竭尽全力的抵御秦军一年之久。可惜前线坚守的赵军没败,后方赵国腐朽的政治大厦却在秦国的金钱攻击下,率先从内部轰然倒塌。秦国巧施反间计,让赵国奸臣郭开在赵幽缪王面前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阴谋叛赵。最终李牧几十年浴血搏杀换来的不世战功,竟不敌奸臣郭开的几句谗言,被昏聩平庸、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赵幽缪王下令冤杀。李牧被冤杀仅仅数月以后,曾经强大无比的赵国便在秦军的猛烈打击下宣告灭亡了。
这样的绝世良将不能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是赵国的不幸,却是志在一统天下的强秦之大幸!类似李牧这样的悲剧,以后的历史各个朝代还在不断上演,如韩信、檀道济、岳飞等等。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如果蒙恬没有让赵高的奸计得逞,秦朝还会这么早灭亡吗?
- 11-30 如果扶苏能成功代替胡亥继承帝位,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
- 11-30 李斯对秦朝有着哪些贡献?为何说他的功劳还是大于错误?
- 11-30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秦朝的阿房宫是真实存在的吗?
- 11-29 自秦朝第一个统一中国后,为何没有大一统王朝超过三百年?
- 11-29 李牧在哪场战争中解救赵国都城之危,而被封为了武安君?
- 11-29 匈奴人在战国时期就非常猖狂,那李牧又是怎么击败匈奴?
- 11-29 如果赵孝成王不想继续使用廉颇,为何不调回李牧来领兵?
- 11-29 战国名将李牧极富军事才能,他又是如何让匈奴损兵折将?
- 11-29 即使没有了赵高的存在,为何说秦朝依然还会二世而亡?
- 11-29 李牧与白起同为秦国的名将,他们两人之间谁更厉害一些?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