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雍正能夺嫡成功,是因为八阿哥做了这几件蠢事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雍正王朝之中,八阿哥胤禩,贤名远播,朝野称颂,被叫作“八贤王”。

  而且在诸皇子中,他的拥护者是最多的,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直都是站在他的阵营之中,单论势力的话,老八胤禩的阵营是最强的,可是他最后一败再败,到底是为什么呢?

  胤禩这个人,看起来很聪明,做事也有手段,有心计,可是他这些都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所以才会落到最后的结局。

  首先,剧中康熙就曾经对他做出过评价。老八处处学我,但处处学不象。这是说老八以贤王的一面示人,让人觉得他宽容,温和。胤禩确实瞒过了绝大多数人,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已经让他在皇位争夺的起跑线上落后很多了。

  胤禩想要博得贤名,收买人心,就不愿意去干得罪人的差事,却不去想这事情对大清江山的用处。所以在皇帝的印象里,老八胤禩是苦活脏活一概不接,只接光鲜体面的活,得罪人的差事一概不干,只干锦上添花的事情。康熙自然知道,胤禩如此做法为的就是收买人心。

  好吧,老八你只顾着替自己收买人心,你这么卖力的收买人心,目的何在?而你做事从来不以大清江山的大局出发,把大清江山交到你手里还会有好吗?

  康熙一直很清楚,所谓的康熙盛世,是潜藏着很多危机的。他自己待人失于过宽,而继位者就需要纠正这点。四阿哥胤禛,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切以大清江山为重,做事处处为大局着想,不怕得罪人,被人称作“冷面王”。两相比较,康熙的内心就已经非常倾向于“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四阿哥胤禛了。

  本来印象分就已经落后了,在几件关键的事情上,胤禩又迭出昏招。

  刑部顶罪案被揭发,要查此案必会牵扯到太子。老四胤禛,主动染病置身事外。而胤禩呢,从一开始就主动请缨,要办这个案子。这时的他可以说是利令智昏,只看到了这是一个扳倒太子的好机会,却没去揣摩康熙的心思。

  康熙虽然对太子不满,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了国家的稳定,康熙心中还是想给太子机会的,并不想轻易废掉太子。可是胤禩为了扳倒太子,对肖国兴使诈诱供。

  肖国兴被老八使诈,稀里胡涂的全都招了。写了状子画了押,胤禩自是十分得意,意气风发,去给康熙送了供状,顺带着还表现了一下自己做事谨慎,当时赢得了康熙的夸奖。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后来太子的被废。从这上面说,老八成功的暗算了太子,赢了这一局。可是老八真的赢了吗?恰恰相反,这件事,他成功的扳倒了太子,也成功的把自己继承皇位的可能完全抹杀。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以后的失败,都源于此事。

  胤禩很聪明,廖廖几句话,就骗得肖国兴全部招供。可是他又很蠢,他既没有能力杀了肖国兴灭口,又不能把他控制在自己身边。那诱供的事情怎么能瞒住人呢。后来康熙知道此事后,愤怒之极,连声说“其心可诛”。这时的康熙已经认清了胤禩为夺皇位,不惜对亲兄弟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的狰狞面目,所谓的宽容,仁慈全是装出来的。可以说,此时的胤禩,在康熙心中已经完全被排除在继承人的名单之外了。

  可是胤禩一点没有发觉,等到康熙下诏令诸大臣推举新太子的时侯,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上蹿下跳,到处造势。

  康熙此时已经完全不会考虑立老八为太子了,可是老八这一活动,能量还挺大,满朝文武异口同声推举老八。呦荷,这还了得,简直是尾大不掉了。

  本来康熙还不想把老八怎么样,可他这一主动跳出来,展示肌肉,反而更加引起了康熙的忌惮。这个时候康熙不能无动于衷了,不能再任由他这样发展势力了,必须得敲打敲打了。于是站错队的佟国维成了出气筒,同时也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他压根就没考虑让老八继位。而老四胤禛推举废太子,不落井下石,反而使康熙认为他是真正仁厚之人。

  此时的老八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按正常程序坐上皇位了,如果还不肯放弃,那就只有等康熙死后,把继位者拉下马,再取而代之。毕竟太子胤礽昏庸无为,即使即位,也不是他的对手。此时他最应该做的就是收敛锋芒,好好经营自己的势力。可是他却不甘心,继续给太子使绊子,他就没有考虑到,把太子废掉,换个更厉害的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太子二次被废之后,康熙不再提推举太子之事,此时他心里已经有了倾向,不再推举新太子,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护继承人,一个是想再考察考察。

  于是在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老四胤禛不计个人得失,从大局出发,推举老十四的做法,使康熙大加赞赏,获得了这场角逐的完胜。而胤禩的结局也已经注定了。

  老八对皇位太过热衷,以致于看不清形势就胡乱下手,做事太急切,最后反而替别人作了嫁衣裳,看似聪明,实则蠢不可及。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