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代藩王发现儿子与妃子通奸:竟上吊自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7分类:历史

  安阳市区西北20多公里处,有个村子,名叫康王坟村。安阳古迹颇多,袁林、殷墟,前几年又火了曹操墓,即使是安阳本地人,也没多少人知道这里有明代藩王赵康王的墓葬。赵康王朱厚煜是第六代赵王,因为死后谥号为康,也称赵康王;因为赵康王埋葬于此,这个村子也叫康王坟村。

  赵康王的陵墓在村西头,穿过几条沟坎,在一片庄稼地,一座现代人建的小庙立在眼前,小庙很小,不过一间屋子,门头上写着“康王陵”三个字。路过的一位老大爷问清我的来意,热情地带我去参观康王坟。

  穿过一片杂草地,看见小路旁有个破损的石羊,我问老大爷是不是康王墓的旧物,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网络配图

  “听老人们说,以前康王坟很大,很气派,石人、石羊、石碑非常多,房子也有十多间,但都慢慢被毁坏了,尤其是日本人侵略那年,毁坏得很严重。”老大爷说。

  穿过一间大殿,是一座直径三四米的大型墓冢,杂草丛生,没有任何标志。老大爷告诉我,这就是赵康王的墓冢,村里人都说,下面埋着朱厚煜这位王爷。

  康王坟的地宫入口是一座小房子,推开木屋门,立刻感到一丝凉意,屋内只有一个石门,就是地宫的入口。地宫里每几十米都安有电灯,可能是灯泡的瓦数不够,里面还是显得黑漆漆的。

  地宫的入口处是坡度很陡的石梯,我摸着墙壁,慢慢地往下走,一步步挨近地宫的正门。不知道走了多少步,终于进了地宫。老大爷提醒我:“小心下面有水。”果然没走两步,趁着不太亮的光线看去,地宫里浸水不少,虽不深且用木板石块垫出了路,但是由于光线太差,很难找到好走的路,鞋子很快就湿透了。

  赵康王的地宫建筑十分狭窄,我以前去过周王陵的地宫,也看过卫辉潞王陵,比较起来,这里规模与它们相去甚远。第一间墓室左右的耳室被简化为两个壁龛,石门上是素面,没有任何雕饰;第二间墓室里摆放了两口石棺,右边的那口上面雕刻了八卦纹样。第二间墓室的尽头,有一个壁龛。地宫内还有一方刻石,上面记录的似乎是赵康王墓的选址过程等。

  同样是明代藩王,赵康王墓的地宫如此朴素低调,这也许就是少有人关注的缘由吧。 

  才华出众喜揽文士

  第一代赵王朱高燧,有着“枭雄型”藩王的典型特征:起于靖难创业阶段,野心不小,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但时势不由人,没有称帝的运气和实力。

  朱棣称帝后,几代君主继续加大了削藩的力度,软硬兼施夺回了藩王们的护卫,削弱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从周王开始,藩王们开始把身心投入到医学、音乐、文学等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藩王。

  比如被朱棣胁迫一起“靖难”的宁王朱权,政治上失意后,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著书立说中,经过苦心钻研,后来成为道家大师。

网络配图

  这之后,“有为型”藩王越来越多,最有名的当属郑王朱载堉。他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音乐家,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他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认为,早在万历十二年朱载堉就已经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这一发现彻底解决了困扰人们千年的难题,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据《明史》记载,朱载堉的一生著书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是一个可以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齐名的重量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多达百万字的著述中,尤以《乐律全书》最为著名。

  而更多的藩王把兴趣转到了诗词歌赋上——毕竟这是文化人的强项。一时间,宗藩诗人、学者层出不穷,赵康王朱厚煜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朱厚煜公元1514年被册封为世子,四年之后,其父去世,他顺利继承了王位。从第一代赵王朱高燧起,几代赵王名声都很不好,《明史》中的记载大多和鱼肉百姓、仗势欺人有关,但到了朱厚煜这一代,终于出了一位百姓称颂的王爷。朱厚煜自小聪明伶俐,好学善问,喜欢读书,加上名师指点,青年时期就以文采远近闻名。据史料记载:“康王嗜书,积聚充栋,尤通易理,自号枕易道人。”

  据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国瑞先生研究,朱厚煜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喜欢和读书人交朋友,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很有战国君子的风采,喜欢养一些学者、文人做门客。朱厚煜门客虽然没有三千,但也有数十人,其中不乏当时的顶尖文人。

  比如明代“后七子”之一谢榛,就是朱厚煜门客中最出名的一位。谢榛是布衣诗人,一生浪迹四方,未曾入仕。后谢榛游历到安阳,献诗于朱厚煜,为所宾礼,成为赵王门客。谢榛在此居住长达三十五年,直到1560年赵康王死后,才离开安阳。

  在朱厚煜的朋友中,还有当时的理学大师崔铣。崔铣一生不慕权贵,但对赵康王很是倾心,认为这位王爷虽然贵为帝胄,但“嗜古博学,敦尚雅素”,有淮南、梁孝之遗风。崔铣定居安阳期间,是赵王府的座上客。 

  赵康王和谢榛、崔铣等人经常作诗唱酬,抒情言怀,寄情山水,不亦乐乎,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

  仁柔藩王愤而自杀

  根据史料记载,赵康王朱厚煜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极为孝顺,幼年时,赵康王由其祖母抚养,后来祖母患病,他亲自端茶倒水,煎煮汤药,一刻不敢擅离。为了照顾祖母,赵康王还命人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思训楼”,以纪念祖母对自己的养育教诲之恩。

  赵康王不仅孝顺,而且富有善名,是个远近闻名的“善心王爷”。公元1529年,彰德时逢大灾,赵康王上疏请求拿出自己的1000石俸禄赈济灾民。

  但这么一个好王爷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是自杀的。

网络配图

  明代藩王中,自杀的王爷也有,比如湘王朱柏,建文帝削藩,这位高傲的藩王不愿将来受狱吏折磨,和全家一起自焚。但朱棣之后,藩王们大多交出了护卫,远离了政治,经济上富裕、生活上无忧、兴趣上广泛(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虽然地方官员对他们负有秘密监视的任务,但表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赵康王为何自杀呢?

  根据《明史》的记载,赵康王的府上有人犯了法,赵康王为之庇护,当地官员傅汝砺和田时雨到赵王府抓人,赵康王感到异常愤怒,“竟自缢死”。但周国瑞教授觉得这个理由过于牵强。“首先赵康王并不是性格刚烈的人,他性情敦厚;其次虽然藩王们没有了军事权力,但地位还是很高的,连公侯大臣都要‘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小小的地方官吏怎么能把藩王逼到上吊的地步呢?第三,就算地方官冲进王府抓人,但赵康王毕竟是皇帝的亲戚,完全可以找机会报仇,不至于到这种绝境。”

  周国瑞先生遍查明代诸多史料后认为,赵康王选择自杀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是难以启齿的事情。

  “根据《明实录》等史料的记载,赵王府当时发生了一件丑事,就是赵康王的儿子和其妃子私通。对朱厚煜来说,奸夫是其子,奸妇是其妃,莫大耻辱,说又说不得,忍又忍不下,加之其‘素性仁柔寡断’,一时间羞愤在心,实在承受不了,只有一死了之。”周国瑞认为,赵康王死后,其子恶人先告状,向皇上奏明是傅汝砺和田时雨威逼所致。为了平息藩王们的众怒,嘉靖皇帝亲自过问,要求严办,结果通判田时雨被处以极刑,知府傅汝砺被充军边境。“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田、傅二人是冤枉的,所以很多史料都用了曲笔,以至于对赵康王死因有着很多矛盾之处。”

  不管周国瑞先生推论的这桩王室丑闻是否正确,有一件事情是很明确的:明代中后期,不少藩王纵情于声色,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以至于丑闻频频,臭名远扬。这些以享乐为宗旨的“享乐型”藩王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大明帝国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