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中国的发压岁钱有什么风俗?“压岁钱”有什么传说?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压岁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旧年三十给,还是新年初一给?过年为何要发压岁钱?原来还有那么多讲究

  记得有句俗话,叫“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小时候的感觉确实如此,新春佳节时,即使是再穷困的家庭,也会给孩子置办一套新衣裳,过年时,长辈还给会晚辈准备一撂“压岁钱”。有新衣穿、有零钱花,这样的节日,哪个孩子不期盼。

  只是,在那个贫困的岁月里,大人们是最害怕过年的,在那一个多月的“清闲时间”里,轻易就会将劳累一年的积蓄耗费一空。就如有副对联所描述的那样:“年年难过年年过;岁平安岁平安!”一入腊月,浓浓的年味就开始在乡村弥漫开来。

  即使饱受清贫之苦,父母也要给每个孩子备下一笔“压岁钱”。在传统的春节习俗中,“压岁钱”为何如此重要?这还得要从“压岁钱”的来历说起。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是中国传统年节的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压岁钱为何又名压祟钱呢?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黑身白手魔鬼,名字叫“祟”,会专门在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两个有个常用语,叫“作祟”,就源如此。作祟,本义是指鬼怪妖物害人,后来也表示人或某种因素作怪、捣乱。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和萧伯和韵》诗中有句云:“睡去恐遭诗作祟,愁来当遣酒行成。”“诗作祟”指的就是诗意来袭,扰人清梦。

  传说中的“祟”,主要是在年三十的夜晚出来祸害熟睡的小孩子。熟睡的孩子,只要被“祟”在头上偷摸一下,孩子就会生病、发烧,梦话连篇,几日不袪。即使是病热退去后,本来一个很聪明机灵的孩子,也会变成疯疯癫癫的傻子。人们了为防备“祟”趁夜跑来祸害孩子,大年三十的夜晚,家家都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以守护家中的孩子,俗称之为“守祟”(这也是现代“守岁”的来历)。

  但是,那时的灯火不如现代的电灯,稍不留神,就会遭遇油尽灯灭,这样,就会给“祟”以可趁之机,它们往往仍得“得手”。

  据说有对夫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孩子睡着了,夫妻俩却不敢合眼,紧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时分,一阵夜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油灯,“祟”趁机闯了进来,当它用它那双小白手却触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迸出一道亮光,将“祟”吓跑了。

  事后,这对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并不是普通的铜钱,而是八仙变成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后来,因“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压祟钱”又被称为“压岁钱”了。压岁钱到底始于何时,史无确载,但是,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也可搜寻到一些压岁钱的踪影。

  现存文献有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宫廷里每到春日,有散钱的习俗,也当为压岁钱的形式之一。当时的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这种习俗只盛行于宫中,民间鲜有记载。如,《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压岁钱,有的是年夜饭后,长辈直接给予晚辈的,有的则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的。给予的时间,都是在大年三十。

  在我们豫南老家,“团年饭”并不在晚上,而是在中午。说是中午饭,其实真正的开饭时间往往要过午许久,之所以会这样,表示当年的“团年饭”花样繁多、非常丰盛,所以才晚开饭的。年饭不怕晚,越晚越有货。吃完年三十的中午饭,爷爷就开始给孙子辈的发压岁钱了。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爷爷给每个人准备的压岁也就是几张“角票”,有一角的、两角,最多是五角,印象中,是没有超过“一块”的。

  除了年三十团年饭后的压岁钱外,大年初一给爷爷拜年时,还可以讨到一份“磕头钱”——一份额外的红包。年三十的子夜一过,就是初一了,我们兄妹几个就会轮流到爷爷床前,给坐在被窝中的爷爷磕头拜年,爷爷又会一毛、两毛地给我们分派红包。爷爷的红包发完了,一年的任务才算完成,然后才钻进被窝休息。

  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的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孩子的压岁钱都由孩子自己支配,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然而,我们那时的压岁钱,都是揣进的兜里,舍不得花的。因为鞭炮、糖果之类的东西,在乡下是买不来的,这些,父母们腊月间都提前备有货,虽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我们开心半月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着重大改变。到了近代,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美好祝愿功能又步步飚升。比如民国时期,长辈会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走过那段艰难岁月后,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作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这就有违压岁钱的初衷了。

  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所以,水涨船高的压岁钱,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才是正途。你们老家的压岁钱有何规矩?一年得撒出去多少压岁钱?压岁钱到底怎么发才不违初衷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