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土家族建筑 土家建筑特色有“三大件”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6分类: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吸收汉族的马头形封火墙和四合院等建筑技术,使土家建筑更为完备。通过多年实地采风,我把民族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精华归纳为“三大件”:转角楼、凉亭、花桥。

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族标志性建筑。武陵山区现存成千上万栋土家族转角楼。在青山碧水之间、丛林密箐之处,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土家族转角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保存土家族转角楼较多的特色村寨地势较高,同姓同宗的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汉意为太阳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汉意为山坡上的寨子)、龙山县捞车村、永顺县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浓郁。也有用汉语作寨名的,如保靖县木芽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吴王坡、桑植县峰峦溪、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双峰村和永定区四都坪乡、沅古坪镇及王家坪镇石堰坪、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等。有些山寨设有寨门,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寨子中央建有摆手堂,为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土家族人称之为“钥匙头”。富有人家修的双厢走马转角楼为一正屋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形成“四合水”。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

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临坡吊、临水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谓之楼,须有梯可上。就是楼梯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是土家姑娘绣花、做鞋、织“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称为“走马转角楼”,需有较高木匠技艺者方可为之。民间俗语“木匠难起转角楼,铁匠难打铁绣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转角楼两边上端,檐角翘起,雄伟壮观。转角楼的挂柱下常饰木雕金瓜,乡土气息浓郁。走廊装木花格,门窗除雕以“回”、“喜”字等吉祥图案,还以颜料作底,以光油掺入山漆,刷得光亮照人。别看转角楼“脚”参差不齐,柱子弯扭粗细不匀,眉毛枋凸翘平直不一,但是可谓形曲意直,韵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点概括起来为:“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走进土家山寨,那形态各异、飘逸雄浑的翘角,那明暗高低、时隐时现的檐廊,那千姿百态、参差不齐的吊脚,那高低和谐、错落有致的瓦坡,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犹如出自画家手笔的一幅幅中国画。

木屋花桥

土家“木屋花桥”是中国桥梁经典。土家祖先在溪河上面架的“花桥”木廊只有一层,或者一层一檐。桥面上建廓者,意在保护桥梁免遭雨淋腐朽,又可供过路人小憩。土家地区花桥设计独特,装饰华丽,由桥墩、桥廊两大部分组成,故称“木屋花桥”。桥墩用岩石砌成,以桐油石灰或者水泥缝合,呈梭子形上下排列。墩子铺设桥木,以柏树、楠木为佳。桥木上面再铺横板,厚约2寸。横板比桥木宽,两边等距离形成飞悬之势。花桥核心部分是桥廊,又叫桥屋。它架设在横板上,由木质柱梁组成。要立中柱、立檐柱,两头边缘处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过梁。檐柱下脚部分安装坐板,亮柱下脚部分安装靠板,中间形成过道,宽约2至3米。桥廊建设注重土家风格,屋脊堆制罗汉,四方飞檐翘角。翘角上有的搬鳌鱼,有的做喜鹊。

土家花桥是民间工艺经典,如今有能力设计、施工的匠师不多。此类桥梁佼佼者,当推龙山县洗车河花桥、桑植县洪家关贺龙花桥、慈利县溪口镇花桥、咸丰县丁寨乡十字路花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花桥、恩施市沐抚乡花桥、印江县汪家沟共济桥、德江县楠杆花桥、思南县筑溪佛圆桥、松桃县大路花桥、石阡县汪河花桥和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王家坪镇马头溪花桥等。龙山县洗车河镇“洗车河花桥”由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绅士萧家霖等人倡修。桥有三孔,为石磴木面花桥。桥顶画有太极图形;两边桥帘刻有各种花纹;走廊两边建有木栏杆,并设平板坐凳。

德江县楠杆花桥建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长15米,宽5米,木质桥面巧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长廊。其廊造型颇为特殊:底层为歇山顶长廊,顶层为攒尖顶阁楼,上层、下层两侧增建两个悬山顶屋面,空间组合灵巧,建筑层次丰富。花桥长廊之所以如此修建,与其特殊功能密不可分。原来桥廊上建筑物内供有观音菩萨和杨泗将军,实为建于桥上的“杨泗殿”和“观音阁”。慈利县溪口镇杜家溪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土家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永顺县老司城附近保留多处木屋花桥。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至今保留一座古老的“木屋花桥”。

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为四扇三间,可供过往土家族人歇息。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木屋花桥既长又宽,气势雄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老磨湾西北500米处的土家花桥“展卷桥”,雕梁画栋、朱漆彩绘,由著名作家沈从文题写桥名。永顺县大坝乡向凤生在张家界森林公园美食一条街建一座土家花桥,长25米,宽9米,高9米,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深受游客喜爱。土家建筑大师李宏进为宣恩县修建一座大型花桥,桥长80.08米,桥宽10.08米,5墩5亭,一层双檐。

花桥是飞架溪河之上、连接两岸的福利性建筑,属于地方善事范畴,常由一寨人或几寨人邀约捐资修建。花桥是尝“花”品月之地。村寨里的俊男俏女,会聚桥头,或者挑花绣朵,或者嬉戏聊天。坠入爱河的恋人,以歌为媒,借声传情,挑姣选郎,结对配双,成就一桩桩美事。

六角凉亭

元明清时期,土家祖先行走陆地,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猎路。每个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铺面的官道,并且修建驿站和“六角凉亭”。土官出行,由轿夫抬轿。土家族人在山垭、山坳有风处修建“六角凉亭”,飞檐翘角。亭修木凳,以供行人歇息、纳凉和躲雨。土家凉亭形似“伞把柱”,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圆,雕花镂空,工艺精细,古朴秀美。慈利县江垭镇和永定区普光寺保存的明代建筑梅花殿顶为“六角出檐”。“修桥补路、荫功积德”是做善事,对社会有益处。所以,土家族人纷纷集资出力,修建花桥和凉亭,改善交通条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时乘凉、饮水。故土家歌谣唱道:“大路凉水凉悠悠,有人吃来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让它清凉又长久。”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