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晋献公之制”是什么?对晋国有哪些影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晋献公之制”是什么?对晋国有哪些影响?“晋献公之制”是由晋献公创立的国内不养群公子而尽逐母舅之国的公族政策,施行择官以贤不以亲的制度,消除了公族对君权的威胁,使得晋国焕发生机,一跃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这一制度沉重的打击了宗法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晋国历史的发展, 但也由于此制度自身的弊端导致了晋国最终走向了分裂的道路,那么这项制度因何形成的呢?

  晋国是姬姓诸侯国,首任国君叔虞乃是周成王的弟弟,毫无疑问晋国也是施行的宗法分封制。国君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将土地在各级宗亲贵族间进行分配,即公族占有了晋国绝大多数的土地。 这种宗法制度确实一定程度上在团结宗族成员,统治辖内国民,抵抗外族入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做事,那么任何制度都能完美的运行,但总会有一些人来跳出来打破平衡。 随着公族贪欲的极速膨胀,晋国公族开始觊觎国君之位,并因此引发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夺位战争。经过五次的失败,终于在第六次 “曲沃武公” 率兵攻入晋国的都城翼城,推翻了晋侯缗,夺得了晋国正统地位,史称 “曲沃代翼” 。小宗灭了大宗,建立了一个庶子强宗政权。

  晋献公在代翼之后的第二年即位为君,他清醒的认识到,要振兴晋国,争霸图强,就必须先巩固建立起来的新政权。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为消除公室宗族内部对于晋君的威胁,扭转公族逼君的局面,防止类似 “曲沃代翼” 事件的发生,他开始大肆屠杀晋国公族,使得晋公族被斩杀殆尽,再也无法与王室分庭抗礼。晋献公末年,又发生了 “骊姬之乱” ,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使得晋宗族大减。


  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左传》

  自此之后,确定了历代晋君不可改变的这项制度,除了继承人之外,晋君子弟不再被赐封公族,不再参与国家政事,废除公族大夫官职,重用异性贵族。

  二、“晋献公之制”对晋国的多重影响

  晋献公订立此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打击宗法制度,消除公室宗族对于君权的威胁。 晋献公充分的利用这项制度的优势,任人唯贤,充分发挥晋人骁勇善战之长处,不断对外用兵,在取得巨大战果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文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事 分 两面性,由于该制度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其对晋国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个人认为“晋献公之制”对晋国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点:

  沉重的打击和削弱了宗法分封制,以贤、以才、不以亲的人才政策使得晋国变得活力四射; 宗法制的核心就是按照亲亲原则,施行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利益,任用官员,以维持政治稳定。晋制的实施,首先体现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庶子即位,兄终弟及,叔父即侄子位。宗族公子远走他国,不得在国内蓄留,晋公子不再被分封,将宗法分封制彻底摧毁。 政治权利中心空余出来的位置,国君在异性卿大夫之间择优选择,任人唯贤,凭借真才实学获得权利与爵位。一时间,在晋国形成了君贤臣明,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良好社会风气。 “晋献公之制”的施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晋国的法制建设; 宗法制的崩塌伴随着异性卿族势力的崛起,晋国社会内部的关系进一步的复杂化。晋君、公族旧支、异性卿大夫等势力彼此之间盘根错节,让本就“礼”节观念淡化的晋人更加难以管理。 为维护社会秩序,约束晋民行为,晋国开始推行法治,立法活动在诸侯国之间出现的最早,旗帜鲜明的提倡法治,摒弃礼治,促使晋国整体奋发向上,为文公争霸奠定了基础。

  3. “晋献公之制”并未使晋国形成中央集权,反而使得众卿做大; 晋献公推行此制度的目的无非就这两个: (1) 扫除宗族内部对于君权的威胁,杜绝“曲沃代翼”事件的再次发生;(2)废除晋国公子参与政权的权利,避免君主决策受制于公族,即在晋国国内形成中央集权; 随着制度的推行,早期确实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公族势力微乎其微,君权受到的内部威胁悉数扫除,诸姬之现、异姓之能悉数用于晋国之建设,呈现一片良好势头。 随着献公的东征西讨,晋国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一批有能力的公族旧支与异性大夫涌现出来,为晋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得到了丰厚的赏赐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权利。 异姓卿大夫在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之后,随着权利越来越大,他们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占有土地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大。

  还有一点就是晋献公仅仅废除了公室的同宗分封,卿大夫分封却未曾停止。此消彼长之下,晋君土地越来越小,卿族土地越分越多,势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随着诸卿的势力的增强,晋君对于诸卿的统治力在慢慢减弱,晋国分裂已成大势。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