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之所以在山上安营扎寨,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马谡在街亭旁边山上安营扎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马谡考虑到敌众我寡。
面对蜀汉的节节胜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司马懿,让他和张郃星夜驰援。司马懿和张郃一共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孙礼二人带领五万军队,帮助曹真守卫郿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及张郃的军队大约有20万人,而马谡和王平只有2.5万精兵,和曹魏军队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高翔1万大军和魏延本部人马(约5000到1万),还是和司马懿的20万大军相差悬殊。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因此,敌众我寡,曹魏军队是马谡军队的近十倍,如果在当路五道口拦截魏军,十个魏兵打一个蜀军,即使伤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损失10万魏军,就可以把马谡的2.5万军队消耗殆尽.街亭是军事重地,司马懿深谙兵法,比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会强行夺取街亭。而曹魏国力、兵力比蜀汉强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汉打消耗战,司马懿之类的枭雄,只要战争结果,不看过程,也不计较士兵伤亡情况。
其二,马谡考虑到街亭山上易守难攻。
马谡知道敌众我寡,敌方二十万大军,还有司马懿父子三人、名将张颌,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军血拼,自己全军覆没事小,没完成恩师诸葛亮交代给的任务事大。因此,马谡选择了街亭右侧的山上,准备山上凭险据守。兵法云: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因此,马谡率军到达街亭后,仔细观察街亭地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否定了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五道口安营扎寨建议,决定在街亭旁边山上以逸待劳。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其三,马谡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在自幼熟读兵法,听着“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故事长大的。面对必败局势,他看到街亭旁边的山上,四处不相连,地势险要思虑再三,决定效仿韩信背水一战,自己来个“背山一战”,心里想着一战成名,向偶像韩信看齐。平心而论,马谡和韩信面对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只有出奇制胜或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和敌人战斗,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韩信背水一战胜了,一战成名,成为教科书式的兵法大家,而马谡败了,败得一败涂地,自己也被恩师诸葛亮挥泪斩杀。表面看,韩信和马谡遇到的情况相同,都是面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面临绝境,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马谡纸上谈兵,不懂得时势变化,才自食恶果。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在三国乱世时期,黄权为何劝说刘璋不让刘备进入蜀中?
- 11-30 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在寻访中将谁认成了诸葛亮?
- 11-30 上官婉儿有宰相之才,李隆基继位后为何要将她杀掉?
- 11-30 上官婉儿与武则天到底是什么关系?让武则天如此重用她
- 11-30 唐中宗在神龙政变中复辟后,他为何拜上官婉儿为昭容?
- 11-30 上官婉儿究竟有什么才能?竟能被武则天提拔为宫中女官
- 11-30 武则天明明杀掉了上官仪,上官婉儿为何还对她如此忠心?
- 11-30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为后来者引领了怎样的文风?
- 11-30 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为何上官婉儿还是被杀?
- 11-30 李贤与上官婉儿之间,是否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来往?
- 11-30 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嫁人了吗?而这又与武则天有何关系?
- 11-30 上官婉儿和张昌宗是什么关系?为何后世会有两人的传言?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