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不再重新整顿军队,反而转入防御?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3分类:历史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在赤壁惨败后,为何将军队主力撤回北方,对孙刘联军采取守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在此之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收降荆州,打败刘备。一时间志得意满,想要趁势席卷江东。可是没想到在赤壁一战中,曹操中了黄盖的诈降计,被东吴以火攻打败。这一仗之后,曹操将主力撤往北方,只留下部分军队守卫江陵和合肥,转入了战略防御。

  曹操对于赤壁之战的失败是不服气的,他甚至不承认自己在赤壁打了败仗。他在事后给东吴的信里说,自己是因为冬季疫病流行,自己烧掉战船撤退的,结果让周瑜因此得了虚名。那么,如果是这样,为何曹操不在战后重新整顿军队,再次南下与孙刘联军决战,而是要转入防御呢?

  一、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战遭受了惨败,丢失了大好的形势,这是因为他在战略和战术上犯下的错误造成的。曹操在夺取荆州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采取奇袭荆州的战术。这样,他赶在刘表去世之时进攻荆州,使得荆州的继任者刘琮手足无措。在部下的劝说下,刘琮投降了曹操。这样,曹操兵不血刃地收获了荆州,还得到了刘表经营多年的军队。

  在当时,曹操的实力暴涨,这使得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判断形势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当时西川的刘璋见势不妙,赶快向曹操送兵送粮,表示臣服。剩下的刘备刚在长坂遭到惨败,逃往江夏刘琦那里,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而东吴的孙权年纪轻轻地继承了父兄的家业,在集团中威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趁热打铁,一举消灭刘备,并且将东吴的势力一并解决。

  当时曹操和东吴有姻亲的关系,再加上曹操又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义名分。所以曹操认为,只要对孙权采取外交手段,就能够迫使孙权投降。曹操和他的部下甚至还预料,孙权会投降曹操后,带领东吴的军队讨伐刘备,以此向曹操表示效忠。

  但是,曹操却错误估计了孙权。他根本没有料到,孙权也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物。孙权当时已经在鲁肃的鼓励下,树立了争夺中原的目标。即使是不能北取中原,孙权也不可能将东吴的基业拱手让人。因此,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等人的斡旋下,孙刘联盟最终达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和曹军展开了战斗。

  正是因为在战略上对孙权的误判,曹操在战术上又犯下了种种错误。因为急于求成,曹操没有在夺取荆州后休整军队,消化荆州的战果,而是马上挥兵东下。但是,在这个阶段的战斗中,水军成了决定战役成败的主要兵种,而曹操缺乏的恰恰是大规模的水军。

  在当时,曹操在玄武池训练的水军还没有练成,他就为了赶时间马上南下。而在荆州接收的刘表留下的水军,根本就没有消化整顿就走上了战场。这样的水军根本就不是东吴水军的对手。因此,双方在赤壁进入相持状态。最终曹军因为后勤困难、水土不服和敌方的火攻,遭到了惨败。

  二、 曹操采取守势的用意。

  赤壁之战完全是因为曹操在战略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造成的。因此,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定思痛,对前一阶段的战略得失进行了总结,并重新确定了战略方针。

  在战役失败后,曹操当着各位谋士的面,痛哭郭嘉。他说,如果郭嘉还在,是绝对不会让自己遭受这样的失败的。这是因为他想起了郭嘉在临去世前给他出的最后一次计谋。那是曹操去讨伐袁绍的儿子时的事情。当时袁绍死后,他的儿子各拥兵力,互相火拼。曹操趁机北上,利用他们的矛盾平定了河北地区。

  最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远逃辽东公孙康处。曹操的手下建议曹操趁势远征辽东,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并说不日二袁的首级就会送到。果然,曹操按兵不动不久,辽东的公孙康就杀了袁熙、袁尚,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这时,曹操拿出郭嘉临去世前留下的信,信上劝曹操切不可对辽东发兵。说公孙康和袁氏兄弟相互猜忌,如果发动攻势的话,就会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曹操。如果放缓步伐,他们之间肯定会互相图谋,这是形势的必然。因此,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兵不血刃就平定了辽东。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又想起了这一幕,所以他才会痛哭郭嘉,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感到悔恨。如果他还是采取郭嘉的这个计谋,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失败了。刘备和孙权两人都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曹操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郭嘉的计谋,形势将会完全不同。

  曹操如果不急于攻打刘备,并且也不写信威胁孙权,而是在荆州养精蓄锐,那么他至少能够得到政治和军事上的几个好处。一是能够巩固荆州的地盘,切实地将荆州的人、财、物变为己用,壮大自己的实力。二是能够将荆州的军队归纳到自己的军队编制中。在这些军队中,最重要的是荆州的水军。如果曹操拥有了实力强大的水军,再加上位居长江上游,曹操的军事形势将是一片大好。三是曹操放缓对刘备和孙权的威逼,会使刘备和孙权没有太大的危机感,他们之间的联盟也不会那么容易建成。

  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养精蓄锐,曹操就会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刘备和孙权之间的联盟也没有建立,甚至在曹操的压力下,孙权还可能会像公孙康那样,去消灭刘备的势力来向曹操降服。可惜这一切,都毁在了曹操的操之过急上。

  因此,曹操在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重新捡起郭嘉的计谋,来对付刘备和孙权。曹操决定放缓对刘备和孙权的进攻,将军队主力撤回北方休整,并准备平定关中地区。而在对付江南的方向上,他采取了守势,坚守江陵和合肥两个要点,阻止孙刘联军北上。后来江陵失守后,曹操又把西线的防御重心放在襄樊地区。曹操这样做,也是跟他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全军覆没的情况相适合的。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是不可能平定江南的。

  曹操这样做,是因为作为三国中最高明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清楚地知道刘备和孙权的想法。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庸碌无为的君主,他们都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如果曹操把主要的兵力用在他们身上,就会遭到他们共同的反击。这样,曹操即便是有所进展,也将会得不偿失。

  因此,曹操对刘备和孙权采取守势,将自己的地盘死死守住,不让刘备和孙权夺走。那么,终究有那么一天,刘备和孙权发展的空间达到极限的时候,他们会因为自己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矛盾。最终,当这种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在这个时候,曹操坐山观虎斗,就能够拆散孙刘联盟,进而统一天下。这也是郭嘉的“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计谋,在对付孙刘联盟上的运用。

  三、 最终曹操达到了目的。

  曹操的计谋运用得当,可是等计谋奏效已经是十年之后了。这是因为,在刘备和孙权的阵营中,也同样存在着有识之士。他们看出了曹操的用意,为了双方的利益,尽力维持着孙刘联盟。

  在刘备的阵营中,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谋士。而在孙权阵营中,则是以鲁肃为首的谋士。在这些人中,起作用最大的人就是鲁肃。可以说,如果不是鲁肃的斡旋,孙刘联盟不会存在那么久的时间。

  在赤壁之战前,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主要人物。他来回奔走,多方联络,并且亲自对孙权进行劝说,这才让孙权下定决心,缔结了孙刘联盟。随后双方组成的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刘备要求借南郡的时候,也是鲁肃劝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要求。这样,荆州方向上的方向交给刘备负责,东吴得以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攻势,给了曹操很大的威胁。当时曹操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写信。结果曹操手中的毛笔被吓得落在了地上,曹操自己都浑然不觉。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权和刘备都对曹操发动了连续的攻势,使得曹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尤其是在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中,曹操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他不断丢城失地,损兵折将,最后甚至想迁都躲避对手的锋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和鲁肃这些有识之士的运筹帷幄,对曹操的计谋给了多大的冲击。

  可惜的是,鲁肃死得过早,接替他的吕蒙亲手破坏了这个形势。吕蒙和孙权合谋,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终于让曹操布置多年的计谋得逞了。曹操经过十年的坚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从此,曹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虽然曹操随之也病逝了,没能亲眼看到孙权和刘备的灭亡。但是接下来刘备和孙权之间又爆发了夷陵之战。在这场两败俱伤的战役中,孙权和刘备都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自此之后,蜀汉和东吴就退出了统一天下的行列,灭亡是早晚的问题了。

  结语: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发现了自己战略上的错误。他采取了过去对付袁氏兄弟和公孙康的策略。曹操认为,如果自己对孙权和刘备采取攻势的话,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那么,对曹操并没有好处。如果放缓对他们的攻势,就会等到孙权和刘备之间爆发冲突的时候,这样就能够坐收渔人之利。

  于是,曹操对孙权和刘备采取守势,等待他们自相残杀。但是,由于孙刘联盟中有诸葛亮和鲁肃这样的有识之士,这个时间等待了十年之久。终于,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决心武力夺回荆州的孙权撕毁了孙刘联盟,曹操等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曹操的计谋获得了成功,也为将来消灭蜀汉和东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发轫于曹操决定对孙刘联盟转攻为守的时候。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