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关羽土山约三事的背景是什么?这次事件有什么实际意义?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土山约三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直是以忠义的形象示人的。但是在徐州之战中,关羽却投降了曹操。为了给关羽的这个行为进行辩解,作者专门写了“土山约三事”的情节。那么关羽向曹操提出的这三个条件十分合理,能够为他的行为进行解脱呢?

  一、关羽土山约三事。

  在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夺取了徐州。曹操对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刘备刚得徐州,还处于立足未稳的境地。如果给了他喘息之机,让他团结徐州的民心,对自己威胁太大。袁绍虽然兵力强,但是做事犹豫不决。因此曹操抓住战机,亲自率军攻打徐州,在短时间内就击破刘备,解除了自己侧背的威胁。

  在这场战斗中,刘备逃到袁绍那里,张飞则流浪江湖,唯有关羽保护刘备家眷,死守下邳。曹操喜爱关羽的武艺人品,采纳了程昱的计谋,用诱兵之计把关羽围困在土山之上。随后张辽前去劝降关羽,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如果曹操答应方肯投降。

  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然不肯投降。

  曹操在得知关羽的条件后,感到有些踌躇。不过在张辽的劝解下,再加上对关羽十分喜爱,最终答应了关羽的要求,将关羽收入营中。这就是“土山约三事”的始末。

  二、关羽约定三事的实际意义。

  作者所写的内容中,关羽所提的这三个条件里,每一个条件都有着它的实际意义。这三个条件分别包含了大义名分,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这样就完美地给了关羽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大家对关羽降曹之事可以接受。

  首先,关羽提出降汉不降曹的要求。关羽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自己投降的是汉献帝的朝廷,而不是曹操。这样,关羽投降之后,就是汉献帝朝廷的臣子,而不是曹操的部下。这就使得关羽的投降拥有了大义的名分,把投降变成了为汉室效忠。

  其次,关羽提出优待刘备的眷属,不得有任何骚扰。这样就让刘备的眷属受到关羽的保护,不至于遭到曹操和他部下的凌辱。这样,关羽对刘备尽了君臣之义,用最大的可能来为刘备效忠,不负刘备的重托。

  第三,关羽提出日后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就要去追随刘备。这就向曹操明确表白自己的心意,自己虽然投降曹操,但是仍然不会背叛刘备。在将来得到刘备尚在的消息后,关羽还是要重回刘备麾下的。这是因为刘备和关羽的兄弟情义,不容外界因素阻隔。

  在书中,曹操对关羽的这三个条件,反应不一。他对关羽的所谓降汉不降曹毫不在意。在曹操心目中,自己已经掌握了汉献帝的实权,降汉就是降曹,只是名义上不同罢了。至于优待刘备家眷,曹操也不觉得是什么难事。自己原本对刘备的家眷就没有觊觎之心,为了收服关羽舍弃也算值得。

  唯有对关羽的第三个条件,曹操感到为难。他费尽周折就是为收服关羽,可是关羽明确表示自己不能舍弃兄弟之情,不会背叛刘备。还说将来得知刘备的下落,就要去追随刘备。曹操认为这样一来,自己收降关羽就失去了意义。最终在张辽的劝说下,曹操抱有用恩义笼络关羽的希望,还是答应了关羽的条件。

  三、双方着眼点的不同和难以自圆其说的大义名分。

  其实我们看关羽和曹操的谈判,就会发现双方着眼点的不同。其实关羽最看重的是第二个条件,而曹操最看重的是第三个条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看待事物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分道扬镳。

  关羽最看重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优待刘备的家眷,保证她们的安全。关羽之所以会重视这一点,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当年张飞守徐州的时候,被吕布袭击丢了城池,同样把刘备的家眷丢弃给了吕布。

  当时关羽为此责备张飞,使得张飞羞愧难当,要以死谢罪。幸亏刘备出手阻挡,还用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来劝解,才让张飞下了台阶。可是今天这一幕降临到关羽身上,关羽如果如同张飞一样丢下刘备的家眷不管,他又有什么脸面去见刘备和张飞?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下邳失陷后,关羽虽然有突围而走的机会,却拼命要杀回城中,最终被围困。关羽在与曹操谈判的时候,特别把这一点提出来,如果曹操不答应,关羽绝对不会投降。在关羽的保护下,刘备的家眷才得以保全,最后随着关羽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麾下。

  而对于曹操来说,他更重视的是关羽的归降。如果关羽能够加入自己阵营,那些物质条件他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当关羽提出自己不会背叛刘备,终究会离开曹操的时候,让曹操感到了失望。他说如果这样,自己收降关羽又有何用?

  从关羽和曹操的反应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两人的不同。关羽更加重视的是情义,而曹操更加重视的是利益。双方的处事理念完全不同,最终是难以走到一起的。这也是最后两人分道扬镳的最根本的原因。

  至于说关羽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则都被双方无视了。因为这个条件只不过是给关羽投降一个大义的名分,双方都感到十分牵强。如果真的追究起来,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由于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才使得双方一带而过。

  关羽说自己是降汉不降曹,他是把曹操与汉献帝的汉室朝廷分割开来。这样就把自己放在了汉室的一方,指斥曹操为汉贼。可是他被曹操包围,并且如曹操所言,自己是汉相,代表了汉室朝廷,那么关羽对抗的不正是汉室朝廷吗?这岂不是说关羽成了反叛朝廷之人了吗?

  因此关羽的降汉不降曹的条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曹操对于这个条件也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因为双方都心知肚明,这只不过是为了给关羽投降一个台阶罢了。所以关羽郑重其事提出的这个条件,反倒成了双方最容易达成一致的条件。

  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土山约三事”,对劝降的张辽提出了三个条件。曹操在张辽的劝说下同样了这三个条件,把关羽收入自己的阵营。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报效曹操,随后千里走单骑回归到了刘备的麾下。

  在对待这三个人的条件上,关羽和曹操的态度不尽相同。关羽最重视对于刘备家眷的保护,曹操则重视关羽为自己效力,两人一个为情义,一个为利益,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走到一起。至于降汉不降曹的条件,双方都知道只是为关羽投降寻求大义名分,虽然难以自圆其说,反倒成为双方没有争议的条件。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