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在古代历史中,为何除了开国之君外很少会御驾亲征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古代君王为何很少选择御驾亲征的详细介绍。

  《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戎一般是指战争。的确,战争是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虽然人人也都知道“兵凶战危”,但国与国之间永无停歇的疆域土地之争、资源利益之争、乃至国家内部的皇位之争,都会引爆一场局部或大规模战争,怎样更好地保家卫国,击退敌军侵犯,是每个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问题。

  但是,纵观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除了开国之君以及极少数好勇善武的君主之外,其他君王很少会选择御驾亲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这三点原因是促使他们不敢轻易冒险的关键所在:

  第一:御驾亲征是古代君王的终极选择。古代皇帝们组织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不外乎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皇帝把兵权交给将帅,委派将帅担任前敌总指挥,指挥武装力量进攻敌国或者抵抗敌国侵犯。这种形式也是大部分皇帝的首选。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也并非鲜见。一些胆气过人、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非常自信的皇帝,敢于打破常规,亲自带领大军出征,以万乘之尊亲自走上刀山箭雨的前线,指挥大军纵横沙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御驾亲征。”

  孔子曾说过:“君子不立乎危墙之下”。试想,一个普通人尚且知道要及时躲避危险,那更何况是富有四海的万乘之尊。所以,之所以会有君主选择御驾亲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必定是朝中无将,无人可派。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得选择亲自披挂上阵。例如汉高祖刘邦晚年,面对淮南英布叛乱,他原本打算让太子刘盈出征。可生性懦弱的太子却不敢领命。最后的结果是刘邦只得亲自出马,战争结束后,刘邦途经家乡沛县,一首《大风歌》看似豪迈雄辉,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这位开国君主的悲凉心境。

  第二:御驾亲征容易变成“战场作秀”。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也会给将士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战争的目的和重心会在不知不觉中偏移。原来将帅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应对方案,以夺取胜利为第一目标,可结果御驾亲临,将士们只能以确保皇帝安全为第一目标,不仅如此,身处前方的将帅还时时处处要考虑皇帝的面子和尊严,这就使得原本以性命血肉相拼的战场瞬间变成了将帅们在君主面前争相表演的“秀场”

  另外如果皇帝是军事内行还好说,最起码能分清对错不拖后腿,如果皇帝是个军事门外汉,来一个外行指挥内行,例如宋太宗在北伐辽国的时候,居然命令几千士兵光着膀子站在城下,拿着大刀原地表演“刀舞”,这样做原意是为了瓦解敌人军心。可事后看来,却未免显得有些儿戏。结果幽州一战,宋军全线崩溃,即使是宋太宗本人,最后也只得坐着驴车狼狈逃窜,原本志在收复河山的北宋精锐之师,在宋太宗的荒唐指挥下,至此全军覆没。

  第三:御驾亲征使得战争结果只能胜利,决不能失败:虽说君主御驾亲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士气,但同时也注定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只能成功,决不能有半点失败。因为天威所向,无坚不摧,胜利是理所当然的。倘若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君主很难承担的,小则丧师失地,大则亡国破家。正是因为后果如此严重,所以古代君主们在御驾亲征这个问题上才会小心谨慎,不敢贸然行事。

  例如东周天子周桓王,为了重塑周王室的权威,出兵攻打敢于挑战天子尊严的郑庄公。结果,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周桓王却被一箭射中肩膀。从此周王室威风扫地,体面不存。曾经所谓的“天下共主”如今却成了战败之国,他又有何脸面和资本去号令天下呢?所以郑庄公手下这一箭,也正是拉开了春秋新时代的帷幕。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