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靖康二年,刚经历国破君辱的北宋康王赵构,从大名府(河北大名)一路难逃至应天府(河南商丘),并急不可待的在应天宣布继位。

  对于这个崭新大宋的立国方略,李纲从建都角度出发给出了他的建议:“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地方?李纲的建议是否可取,我们客观来分析这个问题。

  关中大义

  公元976年,北宋刚实现除北汉外的基本大一统时,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都城汴梁“形式涣散,防维艰难”,就迁都洛阳,开始了一场迁都朝议。

  这场朝议中,赵匡胤是坚持迁都的少数派,他就曾言之:“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而这场迁都之议因为赵匡胤的突然早逝而被迫终结。

  那么在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的当下,李纲重提立都关中之事意欲何为?

  当时宋朝北方早已糜烂,河北百万宋军灰飞烟灭,汴梁被金人洗劫一空而去,此时尚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金人并没有一次性灭亡宋人的想法,依旧还是草原人打草谷的那一套。

  北宋原领土基本都在,只是经历金人劫掠北方防御体系和军队彻底崩溃,小股金军依旧在大宋北方四处劫掠,而北宋老将宗泽已招募溃兵及民间义勇重新入驻残败的汴梁。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纲认为新朝不应当如东晋起割据之心,而应该在北方树立一杆旗,向天下人宣告皇宋有继,不弃北方的决心。而这杆旗必然引起金人疯狂的攻击,只有在关中才能凭山河之利以守。

  但是此时的关中早已不是秦汉八百里秦川的帝王谷了,无论从关中北方延安方向还是关中东北方山西运城方向都可以作为关中的突破口,而在擅长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金人面前,这些破绽足够了。

  更何况当北方防线破败后,黄河不再是一条安全的辎重运输线,失去黄河水路,东南辎重只能走长江-汉水入汉中再通过人力翻越秦岭到达长安,这对后勤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因此李纲的上策关中其实是一步险棋,赌的就是能不能守住金人的一波冲击,将战局拖入持久战,一旦进入持久战阶段长安的好处也就能体现出来了,君王立关中,那么北方之地抗金烽火就绝不了。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夺不回幽云,守住关中又如何?金人可以南侵失败十次,但宋人不能失误一次。失去北宋百年建立的北方防线后,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可以说是“鸡肋之地”,即使新朝可以在关中站住脚跟,但无险可守的河南河北就是个难有物资产出的大战场,更何况在关中背后还面临着西夏人的威胁。

  而立都长安是把双刃剑,能据大义,随时反攻北方,但容错率低,可能会赔掉宋朝最后的底子。

  襄阳通衢

  而襄阳,相对长安其实在当时局面下是个更好的选择。湖北有三座名城,分别是襄阳、荆州、武昌,清代战略地理名家顾祖禹针对三城的战略地位有一番精准的总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襄阳是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枢纽,位处南阳盆地之南,江汉盆地之北的汉水之畔,通过南阳盆地东接吴会,西通巴蜀,而向北即可直抵中原,又可西进关中,亦可经汉水联络陇西。是个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四通八达之所在。

  襄阳建都,不向长安那么危险和决然,容错率高上不少,首先襄阳通过汉江水系能更好的克制金人骑兵,其次襄阳通衢之地,哪怕不可守亦可退入东南或者四川。同时南阳盆地四周山系环绕,以南阳为防御重心具备较好的战略纵深,在襄阳的庇护下,江汉盆地沃野千里将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更重要的是长安建都距离江南太遥远,江南有被野心家割据的危险,而定都襄阳则近距离威震江南。以襄阳为基地,南宋君臣未必不可练出一支南宋的“北府军”,后岳飞北伐岳家军就是以襄阳为基地招募训练的。

  但襄阳相比关中更安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丧失一些锐气,在政治意义上远不及长安,算是个折中的选择。

  虎踞龙盘金陵地

  如果说立都长安是向天下人宣布克服体统的决心,立都襄阳是进可攻退可守更圆滑,那么立都建康则是无疑是彻底宣告了偏安割据。

  因为建康释放的政治信号太明确了,就是仿东晋偏安割据,北方茫茫大地和千万军民都成为朝廷弃子,而南宋君臣只需根据东晋的经验即可部署完成防御体系,而立都建康也是在向金人表示南宋无报灭国之仇的想法。

  建康算是最安全,也是最无上进心的选择,但在那个时局之下,金人没有领兵来功,就连最消极的投降派也不敢主动提议建都建康,只是推荐赵构到江北的扬州静观大局。

  赵构的选择

  李纲提出他对于新国家的三策后,赵构陷入长长的犹疑中。他既不舍江北江山,又不敢于金人对抗,赵构在犹疑中撤到了扬州,与建康隔江相望。

  赵构一边在扬州尽享安乐以弥补他长达一年的逃亡生涯,另一方面在试图试探金人的态度,在他看来金人破汴梁后退居黄河以北,大片宋土成为无主之地,他心中有一个于金人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只是他对于李纲用军事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认同,他可笑的认为战场上得不到的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

  结果他等来了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命令,金将完颜兀术率领精骑脱离大队,火速直逼扬州而来,赵构大惊而走,结果数千冒进的轻骑让扬州小朝廷彻底乱了,无数人仓皇南渡,坠水而死。

  而赵构一度被追得从越州(宁波)入海而逃,逃亡间仍不忘遣使求和,国书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最后经历海上四个月的飘零才得以返回越州并改元“绍兴”,取起绍兴中兴之意,并最后定都临安(杭州)。可笑李纲的立国三策,就连相对最安全的下策在赵构看来仍不安全。

  主战,只是赵构为登基合法性而树立的大旗,其本质上只想在江南做个偏安朝廷,因此他本能的排斥一切主战派,如李纲、宗泽、岳飞;亲近主和派,如黄潜善、汪伯彦。

  而建都临安,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北方,而那里还有一支支义军苦盼王师北顾。而放弃北方后小朝廷正式进入了偏安模式,这里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南宋对号入座,如东吴、如东晋、又如南朝,而他们最后的命运都不太好。

  但客观来说,赵构此人,到底是依靠粉饰太平完成了“绍兴中兴”,其组建的南宋却也依然庇佑了汉人一百五十二年。在大民族观上来看此人贪图享乐,一派昏君之像,但从某种程度而言,赵构的选择却也保住了汉人的半壁江山。

  他确实能力不及,没力挽狂澜之志,也不配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一段属于英雄的史诗。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