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在古代人们对父亲的称谓有何变化?有何区别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其实,中国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远超他国,且,由于语言丰富的关系,同一特定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称谓。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爹与爸都是上下结构,上面都是“父”字部,两个字都普遍特指父亲的意思,除了南方部分地区的爹指爷爷之外,没有其他特别的引申含义。同一个特指的意思, 却有两个不同的文字来表达,这在汉语中并不太常见。

  但在商周造字之初,这两个字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似乎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古人称爹爹的原因所在。

  01

  对于父亲的称谓,中国最初用“父”字表达,始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父”字,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教育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农村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棍棒之下出才子,或许就源于造字之初对父亲的理解。

  不过,近代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中的父字犹如手拿着斧子的形象,与“斧”字同源,是以手持斧表示从事此类劳作的家庭劳动力。从字形上看,郭沫若的解释更为合理,更符合商代社会的情况。

  与郭沫若相近的一种解释是,起初是母系社会,女性掌握大权,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男性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重要,于是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而父权的一个重要表示是斧钺。因此,“父”字应为手持斧钺的家庭权力者。

  当然,究竟是手持棍棒的教育者,还是手持斧头的劳动者,或是手持斧钺的权力者,如今还没有最终定论,但从商代至今,“父”字的基本意识是一致的,字形也未出现大变化。

  02

  上古之时,“父”的读音即为ba,与今天爸字读音一样。根据文献记载,最迟到三国时代,“爸”的称呼已经开始流传。魏国张揖《广雅·释亲》中记载,“翁公叟爸爹(读Zhē),父也。”也就是说,这六个字都是用来指代父亲的。

  关于“爸”字由来,其中的一种说法是由于古代父字读为爸音,于是古人为了更符合阅读习惯,就在“父”字底下加了一个巴字,然后取其读音。除此之外,“爸”字的造字思维就与“巴”字息息相关了。

  甲骨文中的巴字,表现为大蛇昂首而起所欲吞之形。《说文解字》中记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巴蛇,如《山海经·海内经》:“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商朝之后,巴字的字形变化不大,基本还是这一形状。

  与西方文字大不相同的是,古汉字还可以引申出其他关联含义,可以做到一字多用。巴字引申含义众多,其中与父亲意思相关的有四个:一是根据“蛇张大嘴想吃东西”的表象,引申为巴望、盼望之意,二是根据“蛇能紧紧缠住东西”与“丝连接”相近的意思,引申出巴结、连接之意,三是根据蛇身黏液或缠住东西的意思,引申出粘住、紧贴着、紧挨着等意思,四是从男女繁衍后代角度的另类解读。

  一般认为,爸字中的巴,取之巴望、盼望之意,表示父亲在家庭中最为重要,全家对他有所期盼之意。

  “爸”之称呼究竟从何而来,文献上并未记载,不少学者猜测这个称呼是外来语,可能是古代羌人对父亲的称呼,后来逐渐进入汉语体系。不过,汉语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接纳、融合很多外来文字,于是“爸”也成为父亲称谓之一。

  虽然“爸”字出现不晚,距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爸爸”这一称呼真正被广泛使用是在清朝,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大量应用叠字用法,“爸爸”这个称呼才彻底普及开来,如今中国人普遍用“爸爸”来称呼父亲。

  03

  与爸字不同,爹虽然也是指父亲,但准确地说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被称为爹的,原因很简单,与爹字中的“多”有关。

  甲骨文中的多字,字形采用“重夕”会意。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是两个“夕”相重,就是“重夕为多”。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多从二肉,会意”,就是商朝人祭祀之后要分胙(祭祀用的肉)肉,得到多块肉的即为“多”。通常来说,古人以“三”或以上为“多”。

  父与多合一,显然不是说多个父亲,而是父亲有多个子女,即“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如果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二个孩子,这种父亲不算“爹”。因此,准确地说被称为“爹”的父亲,往往都是生育了三个以上的孩子。

  同时,爹字还有另一种解释,与奢侈之侈字有关。“侈”字由单人旁与多字组成,“人”指“主人”,“多”指“一群随从”,“人”与“多”联合起来表示“主人外出时带有多个随从”。因此,将“人”换成“父”,就是指一位父亲外出时带有多个子女随行。

  不过,在鄂皖苏赣等地,一般是称呼祖父为爹,大概是取爹字之多的“多重父辈”之意吧。

  可见,无论爹字如何解释,有一点可以肯定,当爹代表父亲时,就是有多个子女的父亲才为爹。

  汉人称父为爹,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朝,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记载:“南楚……谓妇妣曰母爹(加“女”字旁),称妇考日父爹(加“女”字旁)。”至三国时期,《广雅》一书里面说:“翁公叟爸爹,父也”,说明爹之称呼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至南北朝时,爹在北方已经流行,明朝于慎行考证指出“北人呼父为阿爹”。宋代时期,“爹爹”一词开始出现,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

  有学者推测,爹之称呼应为外来词,来源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突厥语等),并不是汉语的源生称谓。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广雅》中的“爹”音舵,而后来的爹读音是die,两者有一定差别。五胡乱华期间,游牧民族肆虐北方,或许die之读音与称谓由此开始在北方盛行。也就是说,胡人所称呼的die未必是爹这个汉字,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入了汉族文化,于是大多数北方百姓认可“爹”为父,于是就用爹字来表示die这个读音,由于爹含有多子多女的含义,正好符合中国人普遍愿望,最终称父亲为爹慢慢流行,蔓延到了全国,进而古人普遍称父为爹。

  综上,爸字取巴意,含有巴望、盼望之意,而爹字取多意,更多地体现了多个子女之意。在古代社会,中国人追求多子多福,爹字恰好契合这种心态。因此,严谨地说,虽然爸与爹都表示父亲,但内涵却有不小的差别。

  其实,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竹简木简,书写材料的珍贵,刻写文字的繁琐,都让古人极为重视每一个汉字,让每一笔一划都具有深刻的含义,爸与爹字的下部截然不同,显然大有深意。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