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曹参有哪些经历,他与萧何的关系如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3分类:历史

  西汉建国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才辈出的二十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对于刘邦及萧何共同的这位老乡、跟随刘邦一起创业的曹参,司马迁没有做太多的评价,主要记述有两点:

  1、曹参军事上的“攻城略地”功劳主要是在韩信的领导、指挥之下取得的,且韩信死后,许多军功“被动”落在了曹参头上;

  2、继任萧何相位后,“萧规曹随”“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曹参)美”。

  之后两千年来,史家或者历史文学爱好者多遵从了司马迁对曹参的评述:武,不及韩信的大开大合,都是小打小闹;文,不及萧何的建章立规,高瞻远瞩。

  刘邦与曹参影视剧形象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甚至认为“不了解曹参,就不了解西汉”。

  01 曹参的武功

  在沛县当官时,曹参为狱掾(音同院,县狱的典狱长),他的直接上级是萧何。按照司马迁所述,这在县城里面就是“豪吏”了,属达官贵人。(笔者注:秦朝的县,相当于我们现在地级市的行政级别)。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位典狱长也是文治武功呢!

  在韩信拜将前,曹参主要跟随刘邦作战。笔者数了一下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对曹参这一期间亲自指挥的战场记录:共22次,其中18次司马迁用了“破之”二字描述、1次用了“大破之”描述、1次用了“取之”描述。唯有1次与秦名将章邯(与蒙恬齐名)作战不利,“陷之”。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韩信改封楚王之前),曹参一直辅佐韩信,因此完全被韩信光芒掩盖。司马迁对曹参战功也做了一番统计:攻占了两个国家、一百二十二个县城;俘虏了诸侯王两人、诸侯相三人、将军六人;其余高级官吏五人。

  由此可见,曹参的战功是卓著的,我们不能将他与韩信相提并论,像韩信那样的军事天才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呢?韩信之后六七十年出的卫青和霍去病也只能望其项背呀!

  02 曹参的智慧

  一、情商之高,西汉恐无人能及

  曹参情商之高,主要体现在与三位重量级人物刘邦、韩信和萧何的相处之上。

  1、与萧何的关系

  在沛县时,作为萧何的直接下级,曹参与萧何相处融洽。后来,在刘邦手下各为将相后产生了一些嫌隙,但是并没有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从两件事情可以看出二人虽然在小节上彼此有些不爽,但是大节上还是惺惺相惜、“琴瑟相合”。

  韩信改封楚王后,刘邦并没有让曹参继续跟随韩信,而是让他继续留在齐国担任丞相,不过齐王由韩信换成了刘邦大儿子齐王刘肥。

  惠帝二年,萧何卒,曹参听说后马上告诉管家:

  “收拾行囊,我将要入京接萧何的位置担任整个国家的丞相了。”

  而当时,凭萧何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只要推荐谁谁就必定担任丞相。萧何临终前确实就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

  2、与刘邦和韩信之间的“三角关系”

  在萧何的“胁迫”下、在并不了解韩信的情况下,刘邦郑重其事的拜了韩信为大将,将军事权力及调兵虎符交给了他。之后,虽然二人有过一番谈话,谈话让刘邦觉得韩信确实是一个人才,但是对韩信的人品刘邦是没有把握的。

  此时,刘邦将曹参以韩信副手的身份安插到了韩信身边,足见刘邦对曹参的信任。刘邦一生中怀疑过许多人,尤其高管,唯有对曹参从来没有怀疑过。

  汉三年,刘邦发动与项羽的成皋之战,结果全军覆没,在“副部级”司机夏侯婴的驾车保护下仓皇逃窜到了韩信军营。为了摆脱追兵,逃命期间刘邦三次将儿女踹下马车(夏侯婴三次将孩子们抱上车),足见当时紧迫、狼狈之情状。

  到韩信军中后已是深夜,刘邦没有去找韩信,而是找了曹参。曹参直接将刘邦带到了韩信卧室,刘邦将尚在熟睡的韩信所持虎符拿走,收回了最高统兵权力。

  先秦及汉朝,调兵全凭虎符,只认虎符不认人,这一点军事素养确实可贵。

  按理说韩信对刘邦安插在身边的间谍肯定是处处设防、虚与委蛇,曹参这次又协助刘邦夺了自己的兵权,韩信应该对他怀恨在心、处处让其难受才是,但是韩信没有这样做,二人相处还是非常愉快。不论正史还是野史,笔者从未见到韩信哪怕是一个对曹参负面评价的词汇。

  最不好做的就是曹参那个角色,最常见的结果是里外不是人,结果人家曹参搞得刘邦满意韩信舒坦。

  二、卸任齐国丞相后与继任者的嘱托

  曹参辅佐刘肥在齐国做了九年丞相,九年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充分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戴。离开齐国时,曹参与继任者有过一番谈话: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曹参嘱托说。

  “治无大于此者乎?”(治理国家就这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吗?)继任者问道。

  曹参回答:

  “这就是治理齐国最大的事情,监狱及市场是最能藏污纳垢的地方,在我的治理下这些地方已经处于平衡状态,你按照我以前的方式去做,不要去打破这种平衡,否则这些‘污垢’无处安身,就会到社会上生事甚至造反……”

  此番见地何等高妙!经历一两百年战乱的华夏大地那时最需要的确实是在平衡中逐渐恢复生气和元气。

  三、萧规曹随

  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事件,即便吕后专政时萧何和曹参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依然奉行“萧规曹随”的政治制度。

  曹参就任丞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全部按照萧何的来!

  不仅如此,也不理政事,日日饮酒。

  一些政府高级官员实在是看不下去,好几位试图到相府打算劝谏,无奈一到相府就被曹参安排喝酒,刚张嘴准备说又被酒杯堵上,直到醉酒而去。肚里的“肺腑之言”未能说出去,倒还被灌进一肚子酒。

  上梁不“正”下梁歪,见政府首长如此,相府旁边的中下级官吏宿舍也是日日猜拳行令不亦乐乎。相府管家实在看不过去了,又不好对曹参直说。一天邀请曹参到后花园游玩,曹参听到官吏宿舍猜拳行令呼朋唤友,赶紧叫管家在后花园也摆上酒桌,推杯换盏与官吏宿舍遥相呼应……

  惠帝实在忍无可忍。一天对在朝廷当班的曹参儿子说,你回去后对你父亲说“高祖新去,抛下群臣,当今皇帝青春鼎盛,好想做一番事业,可是肱骨之臣丞相却日日饮酒,何以忧天下”,末了,不忘严肃嘱托:“不要说是我说的哈!”

  儿子回家借请安之机把这些话告诉了曹参。曹参当然知道这是皇帝的话,不过还是装傻,怒骂儿子:“年纪轻轻,懂都不球懂,不仅妄议国政,还敢来教育老子!”

  于是硬生生的让儿子承受了两百马鞭。

  第二天上朝。惠帝心里不爽,问曹参:“你觉得你儿子是在乱议朝政?那番话是我叫他说的!”(惠帝可惜早死,不然当是一代英主。)

  “哦,是您说的呀!那请问陛下,您比得上先帝(刘邦)吗?”

  “我连先帝的脑壳顶顶都望不到,怎么敢同他比较!”

  “那您觉得我比萧何如何?”

  “君似不及也。”(看看惠帝这些话说得多漂亮!)

  “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你说得对,回去喝酒休息吧……”

  这是一则非常精彩的故事和高水准的对话!或许也是刘邦将曹参列为西汉开国功臣第二的先见之明的体现。

  按照常理,好些人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及比上任优秀,都会“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论对否都要烧上一烧、造造排场。曹参更有这样的资格和需要来证明自己比萧何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没有去瞎折腾消耗国家资源。

  “与民清静”“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彻底改变。汉武帝的理由是:国家经过六十年的修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国库也已经充实,已经具备变革的本钱,加上匈奴得寸进尺,必须做好大打仗的各项准备。

  从历史结果来看,“萧规曹随”及武帝的“鼎固革新”“大开大合”都是正确的,很好的维护了汉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