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晁补之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宦海中有着什么沉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4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晁补之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今天的诗词从表面上来看豪放与隽永兼备,是难得的佳品,但了解背后缘由的人更会觉得有些沉重,它就是宋朝诗人晁补之的名作《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北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唯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简单介绍一下诗人: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公元1053年出生。他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在刚懂事时就会写文章,王安国(王安石的胞弟,与王安石同朝为官)见到他也十分惊奇。十七岁那年,因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领略了钱塘的风土人情,并以之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苏轼原先也想以钱塘风物为题进行创作,读了他的书却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晁补之的天赋由此可见一斑。苏轼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远超一般人,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自此晁补之名扬天下。

  宋神宗时,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均名列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研经术的人才,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躁且华而不实的风气”,并将他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后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后来,晁补之得到过升职,也曾因客观原因请求调任他职,但总体上算顺风顺水,直到元祐末、绍圣初时,宋王朝政局大变,任用章敦为相、提倡绍述的观点,新党再次兴起,将元祐时的旧臣全部除去(排除异己),晁补之也受累离开京师,仕途的不顺利从此开始。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晁补之担任济州(今山东济南)知州。在任职期间,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巧妙抓捕了一群胆大包天的盗贼,一时为人称道。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因为被认为修撰神宗实录不真实,晁补之被降职为应天府和亳的通判。到贬所不久,又因为他的岳父的弟弟在应天府任知府,且兼任南京留守管理公事,为了避嫌,改任他为亳州(今安徽亳州)通判,朝廷党派纷争依旧激烈。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党派争斗结束,再次贬黜元祐旧臣,晁补之因也在名单中被贬,负责监察处、信二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他匆匆赶赴贬所,不料在丹阳境内,母亲杨氏夫人因病而死,他马上带着灵柩还乡服丧。元符二年(公元1098年)夏天,丧期结束,朝廷改任他监察信州(今江西上饶)的盐酒税。

  厄运一直延续到了宋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祐党人的时候,晁补之获得赦免,之后屡次升官。后来党论之祸发生,他被谏官管师仁弹劾,外放担任河中府知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感恩之下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只是后来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

  大观二年(公元1180年),政局渐有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最后皇帝令他回家,他就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从此忘情于仕途,转而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宋徽宗大观末年(公元1110年),他才脱离了党籍,又被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之后,晁补之逝世,年仅五十八岁。

  从人物经历上来看,晁补之像许多官员一样经历了宦海沉浮。从年少得志,到一步登天,再到后来受党派之争的牵连屡遭贬黜、四处为官,他的人生境遇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诸多幸运,也有万般坎坷。位居高时他兢兢业业,处江湖之远时造福百姓,虽无大功,但也堪称良吏。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