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献公和鲁真公时期,为什么百姓对两代国君都非常认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6分类:历史
鲁国到第六任君主鲁厉公的时候,关于鲁国国君的记载就越来越少。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致,也不仅是鲁国的国君历史记载稀缺,其他诸侯列国的记载也是残缺不全。就比如鲁献公、鲁真公,由于史料太少,往往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甚至有人就直接以他们没有故事概括之,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在整个诸侯列国建国的近百年间,有很多国家在改革旧有制度体系上都存在着长时间的过渡,就比如周人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是在周人直系的封国鲁国,也没有严格的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宋国、齐国、晋国等国都存在着兄终弟及的模式,只是宋鲁等国的兄终弟及很多时候是和平过渡,而齐晋等国的兄终弟及则存在着很多内部动乱。鲁国的兄终弟及是否真的就是和平过渡,或许本身还是存在疑问的。
鲁炀公承继了兄长鲁考公的位置,鲁魏公承继了兄长鲁幽公的位置,而鲁献公则承继了兄长鲁厉公的位置,鲁武公承继了兄长鲁真公的位置,这即是在鲁国的前面十代君主中,至少就已经出现了四次兄终弟及。
这种情况绝不寻常,本来可能就反映出在整个周人建制的过程中,周人嫡系子孙的权力分割也许并不够均衡,便是导致出现很多次兄终弟及的情况。而我们今天要说到的鲁献公、鲁真公,两位鲁国国君的执政时间都相对很长,《史记》里记载:“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我们对一代国君的评价,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往往只能通过其后世所命名的谥号加以分析。在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证据出土之时,这种办法似乎也便是唯一最为可信的。而鲁献公的“献”和鲁真公的“真”,在谥法中都属上谥之法。
这就是说鲁国的后世子孙对两代国君是基本认可的。两代国君的执政期间,据说恰好处于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的时代,其中周厉王大约占了过半时间,史书中有“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周夷王时代周天子烹杀齐国国君,以此震慑不朝的诸侯。周厉王发动变革,则更是引发贵族和国人的动乱。至于周宣王更是大力对外发动战争,这即可见鲁献公、鲁真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即为恶劣。
回头我们再来看谥法,谥法中对“献”的解释是“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对“真”的解释是“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春秋战国时代取谥号为“献”的国君,至少就有秦献公、晋献公、齐献公,都还算有所作为的国君。但“真”就比较奇怪了,史书中要找到跟鲁真公同样谥法的国君似乎屈指可数。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说法,鲁献公大约处于周夷王和周厉王的交叉时期,这个时期“荒服不朝”,周天子与诸侯们矛盾日趋凸显,而鲁献公和鲁真公作为天子至亲家族,是“知质有圣”,是“有所通而无蔽”,是“不隐无藏”。谥法脱胎于儒学,如果能称呼为“圣”,则可能说明鲁献公和周真公对周天子还是极度尊崇的,而“通而无蔽”和“肇敏行成”,则又可能说明鲁献公和真公不是死板的去执行周天子的号令,而多半还能结合鲁国国情在贯彻落实天子的政策。
应该说,鲁国这两代国君期间,尽管外围的诸侯列国正在发生剧变,而鲁国依然坚持着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和体系,在用周人的思维管理国家,鲁国处于不温不火和与世无争的状态。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尝试穿怎样的衣服来度过夏天?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公子为质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 11-29 关羽当时正处于三国乱世,《春秋》对他有很大的实用性吗?
- 11-29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竞争,这一时期的货币有多少种?
- 11-29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宰相一职,它与丞相究竟有何区别?
- 11-29 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那么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 11-29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四大改革家”?
- 11-29 古代的宝剑真的能做到“削铁如泥”吗?真相是什么?
- 11-29 春秋时期除了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为何还是一个大混乱时期?
- 11-29 周天子没有存在感后,春秋五位霸主的结局有何各不相同?
- 11-29 芮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为何却是被晋国占领了?
- 11-29 “投壶”这个游戏是怎么来的?和酒文化有哪些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