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南宋最矛盾的名将",死守襄阳6年之久,最终却弃宋投元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6分类:历史

  直纠结于一件事,即如果孤军守城,援军无望,这时候作为主将当作如何选择?战,虽早晚要败,满城百姓不是饿死就是被屠城,但可成就自己一世英名;降即汉奸,注定自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但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哪个好呢?

  历史上例子多多,仅举两例,一是唐时张巡守睢阳,坚持到人吃人还在坚持,老弱妇童吃完后依然坚持,最后城破死节,青史留名;再一个是宋时张邦昌,当金人要他当伪皇帝,不当则屠开封一城时,他选择了当。结果,成为结结实实的汉奸一枚,而满城百姓及官员得以保全了性命。

  当然,还有那一等一的大忠臣史可法,抱定必死之决心,坚守扬州,结果扬州一城人被屠;也有那清军进逼南京而钱谦益等迎降,保全了南京一城百姓。

  吕文焕便是这样一个悲催的人物,他死守南宋战略要地襄阳达六年之久,援军无望,粮尽难以为继,在忽必烈承诺确保一城人性命的前提下,选择了投降,于是,中国又诞生了一个大汉奸。

  吕文焕,南宋后期将领。号常山,安徽霍丘人。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与蒙元相持达六年之久,弹尽粮绝后降元,引元军东下,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后官至江淮行省右丞,告老还乡卒于家。

  南宋时的主战场有三,一是中原,二是川陕,三是湖襄。后期的战线,中原是焦灼状态,一时蒙古人也无法顺畅地拿下;川陕则被王坚等人在钓鱼城所困,一时也无计可施,只有拿下这战略要地的襄阳,才能长驱直入,直进江南,一举将南宋制服。

  襄阳于南宋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生死攸关。作为守方,襄阳有着天然地优势,易守难攻;但却也有弱点,即是想突出去也困难,两者相互相成,蒙古人打不进来,这吕文焕也突不同去,于是,双方一直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吕文焕的官阶并不高,守襄阳时他仅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他出身于南宋末期著名的武将团队吕氏家族,在镇守襄阳以前曾经略贵州地区,还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作战,累建功勋,皇上嘉奖曰:"传授六韬而起家,间关万里而赴授。朕拊髀思名将,一扫兵氛;尔束发战匈奴,屡腾凯奏。宜加品秩,以奖忠劳。"评价甚高。

  吕文焕并不是京湖战区的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是吕文德,也是吕氏军事家族的一员。此人虽对宋守土有功,但贪财且目光短浅,在襄阳之战中,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小利而同意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做买卖,后来竟同意他们建筑城墙于襄阳东南,致使后来南北援军受阻城下。

  再一次是蒙古人已围困襄樊,并筑寨以作长期之备,吕文焕报吕文德请求趁蒙古筑寨未成之时,夹攻破敌。但吕文德不听,自持"兵储支十年"而轻之,直接了导致襄樊被围得水泄不通,史载,听说他这种说法后,蒙古人"识者窃笑之"。

  吕文焕对他这两次重大失误是有清醒认识的,屡劝之,但无奈劝之不听,为之奈何,他也曾六次主动出击,想突出重围,但均无功而返。

  其实当时宋庭也对襄樊战事十分地看重,六年间曾组织过十次增援,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但所有这些都没能总冲破蒙军设在城外的壁垒,甚至连一次战胜的纪录都没有,吕文焕只能"南望恸哭"。

  其实吕文焕心中十分明白,如此地僵持下去,失败的肯定是南宋。储备已经快要耗尽,唯一的希望就是援军,如果这一条路也没有指望,那剩下来的是什么,他心中是很明白的,一是投降,一是全部死亡。

  局面越来越糟糕,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被忽必烈攻破,全城被屠尽,满城死寂。吕文焕得知这个消息后,难免不胆战心惊,想到襄阳城内的老百姓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落得这种下场,蒙古军对所有抗拒之人都不会手下留情,何况是对他这坚守六年,杀敌无数之人。

  蒙古人屠城的做法,是从他们从征战开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甚至想着把所有征服之地全部变成草原,所以,铁蹄过处往往人烟尽绝,白骨遍地。

  但到了后来,也稍稍有所调整,屠城之事就少有发生了,也许是有汉臣的劝告,也许他们也感觉到了屠城只能招致更坚决的抵抗;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对承诺是铁定要遵守的,可能这与他们的草原性格有关吧。

  在难以为继之时,忽必烈以保城中百姓为前提,让他归降,吕文焕别无选择,带着自己的儿子出城投降。襄阳城就此陷落,这也预示着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是在劫难逃了。

  对吕文焕降蒙史上评价多多,到此时为止,虽然此举被批软弱无能,但同情之人甚多,毕竟他为南宋坚守了六年之久,作为此时南宋首屈一指的骁将,说他已尽忠尽职当不为过。反正,对吕文焕前期的所为,我是满满地敬佩和赞赏,而且也能理解他出降地无奈。

  史载吕文焕:"捍御应酬,备殚心力。粮食虽可支吾,而衣装薪刍断绝不至。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与他同时代的大忠臣谢枋得曾评价说:"文焕守襄六年,古无有也,势穷援绝,遂失臣节。议者遽加以叛逆之名,今沿江诸郡有能守六日者乎?"此言一语中的,旁边指责吕文焕之人,我觉得就是站着说话腰不痛的喷子。

  出降是必须的,不然全城死节,于国于民何益,所以,吕文焕投降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军人,作为统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有,四川合州王坚父子,坚守钓鱼城36年,直到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又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后才投降,但是,包括主将王立在内的36名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相比之下,这吕文焕是不是又有些不堪了,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你若是吕文焕,你会这样做吗,要换位思考嘛。

  但是,接下来吕文焕的所作所为就很是让人不齿了,这时已降蒙的他,按说对大宋应该有满满地羞愧感吧,但他似乎性情大变,"节操碎了一地",竟主动为前驱灭宋。他依据自己的人脉,首先招降了一帮守城之将,短短十几天内,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沿江州郡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蒙古人几乎成了一场兵不血刃的武装游行。

  接下来,他给元军主帅伯颜做向导,引元军东下,当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时,吕文焕与伯颜一起入城,他以其无耻之行,成为人人皆曰可杀的大汉奸。

  我看见有人在为吕文焕降敌后的行为辩解说,他卖力地为蒙古人卖命,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还人民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云云。这个就是胡说八道了,严重鄙视之。

  帮着新主打故主,而且还如此地不遗余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所不耻的,汉时的中行说,后世的洪承畴等等皆如此。但也有个别例外,如伍子胥的名声还算不错,施琅还被视为民族英雄,唉,有点说不清楚了哈。

  不管怎么说,对于吕文焕的评价,或许用"南宋最矛盾的名将"来说比较合适吧,他至少在独守襄阳时,意志坚定,忠贞不二,率领宋军抵抗蒙军六年之久,创造了中世纪守城战的奇迹。

  但他降蒙后又尽全力帮蒙古人灭大宋,可以用助纣为虐,恬不知耻来形容。据说《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他的形象,是个比后世吴三桂,汪精卫还坏的汉奸,我是没看过,但我想金庸先生对他也很是看不起的。

  吕文焕的可耻行径,不仅在宋朝方面遗臭万年,就连元军内部也鄙夷他的人品。当年文天祥出使元军期间,曾经指着吕文焕鼻子酣畅淋漓地大骂,"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就连元军高官也忍不住拍手称赞,"丞相骂的吕家好"。

  但历史往往就是很无情,这吕文焕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灭宋后以右丞身份退休,享尽荣华富贵,悠哉悠哉地在南京得以善终;而文天祥则在北京慷慨就义,家人全部沦为奴隶。唉,写到此,不禁又是一声长叹。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